近几年,随着各种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不断凸现,包括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内的一些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常被冠以“原生态”之名,在舞台、剧场、媒体上展演与宣传。而当“原生态”这一源自自然生态保护的字眼,成为界定文化的一种特征或标记来使用时,随之而来的争论从未中断过。可以说,这场争论到中央电视台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将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演唱方法,与美声、民族、通俗、组合并列纳入比赛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感性的、理性的,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抛开哗众取宠之举或经济利益驱动的因素,我们对“原生态”受到如此关注这一现象有必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原生态”概念产生于“全球化”越来越直接地作用于社会文化生活时
“原生态”是一个被挤出来的概念。民歌——民间歌曲,无论是在以往的社会文化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并无强烈的规范化需求。历史上,民歌也好、民谣也好,沿用了千百年的概念,内涵还是比较清晰的。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收集、编纂、出版工作为例,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民间歌曲——目前所说的原生态民歌——40万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从未对“民间歌曲”的概念产生疑问,也就没有人会说哪首是原生态民歌,哪首不是原生态民歌。“原生态”这一新概念的出现,是由于近年来全球化、现代化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作用于我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时尚、快餐文化流行的社会背景的挤压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从概念到生产过程,从流通到大众文化消费都发生了质的变异。个性、独创性、地方性越来越多的被标榜着规范、统一的科学体系和无所不在的市场所异化或整肃,传统处于不断的边缘化的过程之中(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我们的文化母体(从歌而论的“原生态”民歌),因为不适应所谓的科学体系和评价标准,已经难以进行良性的文化传承,无法进入主流文化的评价、传播体系。更令人难堪的是,面对众多的“晚辈”,我们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连用以标明身份的名称也无以为继了。于是,产生了带有强烈文化诉求的“原生态”概念。归纳起来,这一概念的文化诉求主要是:1、原生性的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文化记忆、更是文化基因,是需要保护的文化种质资源,最理想的保护方法是活态传承。2、强调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从技术层面上讲,民歌主要表现在唱法上),批判艺术表现上的同质化现象,强调民族声乐发展在演唱方法上的百花齐放。3、表达出对主流文化、时尚文化以及文化市场中传统因素或自我意识严重缺失状况的担忧。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排除在“原生态”旗帜下的各种利益诉求(包括经济利益)。面对这样一个话题,关注、关心、质疑、讨论、争论都是好事,都将对明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无论身处教育、理论、媒体、行政任何体系中,无论有着怎样的知识背景,只要是从事文化工作,似乎都承担着文化责任,都应着眼于文化问题,唯此才能使我们更接近事情的本质。为此,有必要归纳一下表示质疑的观点:有人认为,文化是自然发展的,原生态民歌应任其自生自灭,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概遵循和追求适者生存的法则,市场占有率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还有人认为,原生态民歌是乡曲野调,发展不成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没有科学规范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与经过多年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们在同一评价体系内相提并论有失公平。还有很多专家认为,原生态民歌没有可比性,一是没有经典作品和同一发声方法的支撑,再就是不同民族传统声乐艺术之间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