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当“小说难度”成为一个问题

收录:2012-1-1  作者:李伯勇  来源:《小说评论》2008/01  点击:153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李伯勇评论集  

这种看法有的放矢,视野开阔,明朗,准确,到位。联系邵燕君从“放弃难度的写作”、“放弃自我的写作”和“放弃复杂的写作”为切入点批评过《生死疲劳》《兄弟》《第九个寡妇》等相关作品,她的这一认知对我们文学有切实的把握而富有说服力。就是说,在变化的时代思想和文学的整个背景下,她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已上升到既从宏观也从微观破解小说的难度,既说出当下我们文学的总体水平,也把准了作家的创作状况。

我以为,作家评论家逼近了问题的内核,有了共识。这是令人振奋的。

在作家“绕”的后面,我们能感觉其聪明和智慧,也察觉其思想和精神的疲软。中国当代作家有“先天不足”,更有“后天失调”。产生“先天不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不是在一个良好精神生态的时代环境中成长;“后天失调”则经过努力可以弥补,这就要认真对待了。一些作家甘于沉沦,已沦为精神侏儒,可又要显示空前振作独占鳌头的姿态,一些同样以大家自况的评论家也帮着营造“文学高峰”,这就掩盖了真正的大难度——中国文学的危机。

其实,敏锐的评论家早就直击这个问题(如夏中义评余华,李建军评陈忠实,李静评王安忆和贾平凹;雷达提出“生命写作灵魂写作孤独写作”等)。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在《对〈生死疲劳〉批评的回应》(《文学报》第1683期)一文中,莫言从各个层面探讨小说难度问题。一是《尤利西斯》的阅读难度与写作的难度正相反;二是写得艰难不等于小说的难度;三是内容的敏感与意识形态产生冲突所构成的难度;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价值与文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不同步(相分离)的问题。这也是莫言对小说难度的回答。他明确地认识到有难度的小说是长篇小说的尊严。应该说,莫言的思考是严肃的、深入的,属于文学本体的。

现在严肃的作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已明确化了。

我觉得,上述鬼子的认知尚有悖谬之处。一是他认为“中国小说的难度不在作家”;二是他注意到了作家的“绕”,但在阐述时却从创作艺术方法角度去破解(所谓追求小说越纯粹越好,越简单越好),还是绕开了大难度。幸好邵燕君一席对谈把小说的“小难度”提升到“大难度”来思索。中国小说的难度说到底是要靠作家去感悟与把握,写什么、怎样写,作家从来是第一位的,两者的各有侧重或结合,除了作家自己,别人无可替代,所以中国小说的难度仍在作家。

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下,有社会责任感、有开阔视野的评论家多从社会意义着眼,每每对作品能出示尖锐的批评意见,如逃避现实,缺乏批判精神,现在进而判断“我们文学界的思想水准比学术界可能落后十年、二十年……作家以为自己观念很新,其实反而显得特别陈旧”;相比之下,作家就缺乏这种深刻的认知,庄重者往往侧重考虑文学意义,随顺者往往考虑作品之外的功利,如此谈“小说的难度”,自然避开“时代最重要的、最深重的东西”。也就是说,作家的认知平庸化了表面化了,对作品对文学现象的判断也往往似是而非。

当“小说难度”成为一个问题 共有6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6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