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民族文学

摹仿的产生与深化——有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收录:2011-12-31  作者:向云驹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典文库》  点击:158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民族文学专题、或者向云驹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本文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摹仿概念:第一,在一种民族的文学与另一种民族文学的关系中,其中一种为另一种提供了或仿佛提供了典范范本。第二,在文学作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表现和(或)再现——所呈现的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中,摹仿作为艺术的特征。

相当一个时期,常常有这样的议论:少数民族文学比起汉文学来总是慢一拍半拍的,差一步。当汉文学从伤痕文学走向反思文学时,民族文学刚从伤痕文学进步;当汉文学经历反思文学面向改革大潮对生活作出新的迈进后,民族文学正在反思文学里方兴未艾,等等。其实,这样归纳概括少数民族文学是以舍弃、牺牲、无视一批优秀的,一直走在当代中国文学前列的作家及其创作为代价的,同时在概念的抽象中,失却了民族文学中始终都存在的多种文学现象、思潮、流派和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民族文学中优秀作家的队伍日渐扩大,已经使整个文坛刮目。

但是,如果把慢一步作为一种文学对另一种文学的摹仿,我们面对的对象范围大大展延:某个时期的慢一步只是文学摹仿各条环链中的一节。少数民族文学最初的起步和从现在截断的最后一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以摹仿为中介,变异转换,符合最一般的文学规律。因而,尽管慢一步是落后落伍的贬意,而摹仿作为艺术原则却是中性的、普遍的。

所以需要具体分析。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批评应该有自己特殊的逻辑起点,否则,批评将丧失它的真切、准确、具体。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命运生存与共。在新中国诞生以前,每一个少数民族无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为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做出伟大的奉献和创造,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始终在交流、影响、融和中保存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形态和文化再生。但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地理环境的阻隔封闭,民族矛盾、阶级压迫导致大民族对小民族的弱肉强食和欺凌,使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停滞、落后的社会状态中。少数民族文学大多或者还在口头文学的初级阶段中混沌蒙昧着,或者不能从宗教和实用文体中分化,或者在单一的样式、体裁中徘徊不前。新中国的建立,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进入了“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党和国家在尊重民族感情和意愿下进行了民族识别,使民族自尊自立得以实现;法律上的民族平等的实施,使事实上的平等逐渐成为现实;社会历史通过民主改革和直接过渡等方式,使少数民族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历史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历史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双语教育、民族老文字的改造完善、新文字的创立与推广——使第一代书面文学不断出现,少数民族文学新创作迅速发展并获得不可替代的特质,形成当代中国文学的一支新军,少数民族文学得以真正自足发展。无论是社会历史的跨越或是新文学的发展,一个根本的动因是毋庸置疑的: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扶持,汉民族的帮助。这也正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逻辑起点,我们就摹仿作逻辑展开必须从这里出发。

以玛拉沁夫《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为发轫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一迈步文坛就给人们以清风拂面的审美爽朗,使人们发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学分为两类。一类写各族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拥戴热爱之情,对新生活的眷恋爱悦,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维护和珍惜,在新旧两个时代过渡交替中对旧制度的批判控诉,等等。这些作品显然与整个中国新文学是趋同的,是汉文学影响的结果。但是它们获得了巨大的独立自在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其中优秀作品至今还有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真实地反映着少数民族新生活以及对党和祖国、对先进民族的无私帮助的一片深情的感激和赞颂。或许是过去所承受的苦难过于深沉,一旦挺起作人的胸膛,从心底里飞出的歌就格外挚诚感人。艺术是情感的产物,至诚至情,是艺术魅力不朽的生命之源。于是,这一类与汉文学共主题的民族文学,仿佛是摹仿产生的文学同构,事实上的情感负载却是对汉文学的补充,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化与丰富。另一类是敏锐关注民族新生活中必然面临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的交替、撞击与变革。题材本身是颇具难度的,需要勇气、敏锐和深刻的思想,因而失误相对多一些。不成功的失误并不是由于题材的选择,而在于来自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必然性:主观原因是主体的不成熟,艺术认识论过多参与着阶段性的政治概念,艺术品的思想指向和判断不是从民族生活的表象是经过历史透视展示出特殊形态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套用汉文学中的既成主题、概念、思想判断、文化褒贬。客观原因是历史的曲折性,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挫折、失误的不可避免;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能脱离汉族的指导帮助。这一切构成这类文学将摹仿作为最有效的艺术模式和艺术思维手段,诱导了审美的判断依赖,在牵强、生硬、概念化、拼凑中使主体的敏感触角陷入平庸的泥沼,浪费了对象生动的原始丰富性。症结并不在摹仿的艺术观,而在于艺术摹仿过程中具体理解运用上的偏差和错觉。

摹仿的产生与深化——有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点思考 共有5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5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摹仿的产生与深化——有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点思考》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摹仿的产生与深化——有关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一点思考》点赞!
精彩图文
看取中国的独特窗口
看取中国的独…
当文学遭遇“性别”
当文学遭遇“…
长篇小说和它面对的世界——以2010年长篇小说的主题形态为例
长篇小说和它…
用生命写就对党的忠贞——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所感
用生命写就对…
明朗而安详的内心生活——说说《鲁迅的院子》
明朗而安详的…
学习、扬弃和超越——《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读后
学习、扬弃和…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