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比喻都可能是蹩脚的,可人类永远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比喻。推土机就是我对那些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作家的一种比喻。这个比喻恐怕也是蹩脚的,但我还是愿意把它公布出来。我的意思是说,长篇小说的反映对象往往是整体的、开阔的、长河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画卷,而中短篇则更多地截取横断面、某些局部乃至细部的人物、场景,是生活长河中的一道涟漪、一个漩涡或几朵浪花。因此,中短篇作家总是以灵巧、精致和速度取胜,而长篇作家则必须依靠力量、吨位和气势擅长。准此,则还可以把中、短篇小说作家比喻成漂亮的中巴和轿车。如果顺此思路再作发挥,把一个时代的文学比作一座都市的话,那么,推土机类的作家创造了都市的主体框架,中巴和轿车类作家,则使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衡量一个作家、一个作家群落乃至一个民族文学水平的重要准绳是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一种基础、一种高度、一种标志性建筑。
关于推土机,不用再多说了,因为任何比喻要求的都是意会。也许有人会说契诃夫、梅里美、欧·亨利、鲁迅这些轿车型的大师也是他们所处时代文学世界的标志性建筑,指责我不能自圆其说。我不争辩,只想说一句:中外文学史也只有这么几个特例,或者依我个人偏爱,这个队伍里大约还可以加上一位茨威格。声明一下,本文这种说法不涉及诗人。
这个比喻,我在柳建伟《北方城郭》研讨会上公开了出来,这次因做给柳建伟的创作定位的文章,就顺理成章地用了出来。把这个比喻放在开篇,无非是为了吁请中国多出现一批推土机型的作家。谁都能感觉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都市里,中巴和轿车已经发展太多了,早就车满为患,亟需推土机奋力拓展都市的生存空间,使这个都市早日能与国际接轨。
言归正传吧。
两栖作战:在创作和批评中寻寻觅觅
1
1989年春到1990年春约有一年的时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也停笔了,评论颗粒无收,倒是围棋的棋力长了约有两子。教学工作当然还是按部就班进行着,生存第一嘛。第三届学员入校后,我和后来成为军旅文学农家军歌领唱人的阎连科等学员交往密切起来。1990年春节过后,阎连科交给我一篇署名柳建伟的稿子,说是他一个朋友写的一篇评论,想请我鉴定一下。文章的名字叫《伟大的夭折》,内容是解剖八十年代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古船》的得与失。论点放在承继与借鉴上,批评话语老道熟练,洋洋一万五千言从头至尾笔力不衰,常有别人批评文章中看不见的独特刀法刺人眼目。实话说,我颇感意外,并有所触动。不久,我又在《昆仑》杂志上看到了柳建伟的万字长文《瞄准生死劫》。这篇谈论军旅文学困境的论文,立意宏阔,切中当时创作时弊,很见作者的理论基本功和独到的尖利眼光。
这是一个能在批评方面浮出水面的作者,我对他产生了第一个判断。就在这年春天,我给远在四川大邑苦苦操练文学剑术的柳建伟发出一封劝他报考军艺的长信。劝他来北京读书,出于两种考虑,一是作为一个评论家,一个文学系教师,看到一个可有大造就的苗子,应该主动伸手扶他一把:二是军队文学界批评队伍严重萎缩,年龄逐步老化、后继无人之虑已迫在眉睫,需要培养新人。这样,1991年秋天,柳建伟就成了军艺文学系第四届学员。徐怀中创办军艺文学系距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其间已有六届学员两百来人、从这里毕业,文学系的毕业生已经成了中国文坛一支重要的方面军。我做了一届学生,当了五届学生的老师,对文学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了如指掌。在这两百多个学生中,柳建伟是惟一一个被老师劝来就读文学系的学生。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Theo/Show.asp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