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法眼,即权威,看走了眼,让黑脸汉子损失惨重,让齐三元与藏宝失之交臂。
由此看来,权威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无条件崇拜和盲从心理。而人们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又很容易变得真伪不辨,对错不分。
真正的法眼,虽深藏不露,却心术不正。
这是艺术的法则?还是生活的法则?
小说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
《列子·汤问》记载: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很强。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听了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听了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瞿秋白曾在鲁迅家里暂住,鲁迅在秋白住房里写下著名的一句话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是古代和现代两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
《天下第一桩》为我们讲述的,则是当代文人之间一段纯真的友情。
娄城翰林弄的阮大头,从安徽收到一件好东西,号称“天下第一桩”。另外一位收藏名家郑有樟,见了树桩,惊叹不已。他想尽了办法,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后来,他去了一趟安徽,实地作了调查,回来后写下《流传有序的天下第一桩》一文。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阮大头看了文章后,竟然决定送给他“天下第一桩”!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
那么,是什么使阮大头摒弃这一流传甚广的陋习呢?
是一种心心相契的深情,超越生死的厚谊。
为了得到天下第一桩,郑有樟可谓煞费苦心。他开了小车专程到浙江一位老艺人家,花大价钱购买108将水浒人物根雕,与阮大头交换,遭到断然拒绝。阮大头认为郑有樟侮辱了他,天下第一桩的价值,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然而,郑有樟并未死心。他亲自到天下第一桩的原产地实地考证,并写出一篇颇有见地的论文。这一切的一切都充分说明,郑有樟并非附庸风雅之徒,而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这时的阮大头,才觉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于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向对方无偿赠送珍品——天下第一桩,给我们又留下一段知音佳话。
作家以太仓为生活蓝本,精心打造出了具有地域印记,地方特色的精神产品佳作——娄城系列小说。《天下第一桩》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
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倾力推出《感动心灵·最受欢迎的微型小说名家名作丛书》,凌鼎年风情小说《过过儿时之瘾》名列其中。
笔者为此写过一篇《他为娄城立此存照》的评论,在国内《金山》和国外澳大利亚《汉声》等刊物发表,引起文坛关注。
禅宗哲学不仅是人生哲学而且是生命哲学,不仅“重人”而且“贵生”。它珍视现实的生命存在,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生命意识。禅宗将人的本质与精华均集中于其心悦,它对人的生命本质之崇尚集中表现为对人的心性的赞美。
《了悟禅师》通过三件事,颂扬了了悟禅师的超人的智慧与平常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