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功在给研讨会的贺信中说,作为这一新兴文体重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杨晓敏在自己的专著中为我们打开了认识和理解小小说的一个新窗口。与其他众多小小说学术研究不同,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命题,它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受众之间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为文学通往大众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小小说在当代文学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其次,将小小说定位于大众文化范畴,并充分发掘小小说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教育意义、文化产业意义和社会学意义,这是杨晓敏在小小说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发现。杨晓敏编选小小说刊物20余年,通过《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等坚持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发现、培养小小说作家队伍,寻找和培育小小说读者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小小说这一新兴文体的成长壮大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长期致力文学期刊如何与文化市场接轨的研究探索,对文学期刊在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独到思考。《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书将小小说的大众文化意义、产业化意义及社会学意义等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出作者对小小说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全方位思考。与会评论家们认为,经过近30年发展,小小说文体已趋成熟,并有了庞大、稳定的创作队伍。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文学理论界提供了较为全面深入了解小小说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机会。
《散文百家》贾兴安主编曾经撰文《小小说的诱惑》,对杨晓敏给予高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小小说现象”,就是“杨晓敏现象”。因为10余年间,小小说领域的数十次重大活动,几乎都是他直接策划或主持的。不厌其烦,勇于任事。通过《小小说选刊》、《百花园》这方小小的舞台,杨晓敏和他的同仁们,郭昕、冯辉、寇云峰、王中朝、任晓燕等,还有积劳成疾猝然去世的美编乙丙先生,把一系列的创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坛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培养出名作家的刊物编辑,知名度往往不如作家,但杨晓敏的确是个例外。提起他,从文学界、出版界、期刊界的领导,到普通作者、文学爱好者、书商、报刊发行人员,大都耳熟能详,连印着他名字主编的盗版书少说也有数10种。许多小小说作者和读者,对杨晓敏有着“教父”式的情结,这是一般文学期刊的主编难以得到的“礼遇”。公众以多年坚持订阅“两刊”作为回报,来体现对杨晓敏长期献身小小说事业的认可与赞许。”
2009年5月22日上午九点三十分,我正在养心斋写作。突然接到杨晓敏从郑州打来的长途电话,真诚邀请我出席第3届郑州小小说节。放下电话后,我马不停蹄赶路,子夜时分抵达郑州嵩山宾馆。杨晓敏因准备第二天的会务而委托评论家雪弟先生迎接我。我虽然非常疲劳甚至浑身颤抖,但内心却充满无限温暖。第二天一大早,杨晓敏专门到嵩山宾馆,看望我和文友们,令我们感动不已。在小小说高端论坛上,杨晓敏妙语连珠,语惊四座,会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杨晓敏再一次提出将小小说纳入鲁迅文学奖评奖范畴时,会场更是一片沸腾,掌声经久不息。与会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创研部主任胡平,副主任何向阳,当即讲话予以大力支持。
2010年3月1日,传来捷报,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明确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