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小小说领域,集小说家,理论家,编辑家,活动家于一身的人,非杨晓敏莫属。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是杨晓敏对小小说的文体规范、社会与艺术定位、发展方向等阐述最为完善的一篇文章,是中国小小说理论的基石,对中国小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杨晓敏和他的理论,将载入中国小小说史册。
杨晓敏,1956年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河南作协副主席,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出版小小说集《清水塘祭》,评论集《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等专著。有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并被译成英,法等文字。获“《文艺报》理论创新奖”,“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主编《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5卷本),《中国小小说典藏品》(72卷)等60余种。
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的《冬季》,既是他的代表作,又对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作了最好的诠释。小说描写了雪域高原哨卡上七八个战士与一只红狐狸之间由浅入深的关系。哨卡属于雪域孤岛,白天兵看兵,夜晚数星星,毫无生气可言。一只红狐狸的突然降临,打破了原有的寂静。可是,有的战士却主张杀了红狐狸做围巾,让站岗的哨兵轮流戴它取暖,或许对漫长而凛冽的冬季是一种有效的抗御。哨长举刀的手,终于没有下来。士兵们目送一团滚动的红色火焰,没入辽远。《冬季》一方面写得很有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把人与人,尤其是人与红狐狸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美妙感觉,获得生活上和艺术上的诸多启迪。
小小说是平民艺术,那是指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创新,自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1500字左右)、审美态势(质量精度)和结构特征(小说要素)等艺术规律上的界定。”“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一理论,引起了中国文学评论界的重视与关注。
2009年8月9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文艺报社、河南省作协、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杨晓敏理论评论集《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向研讨会发来贺信。翟泰丰、刘建生、梁鸿鹰丶胡平丶雷达、吴泰昌、吴秉杰、范咏戈、阎晶明、白描、丁临一、张陵、彭学明、何向阳、胡殷红、施战军、王干、赵海虹、李鑫、陆颖墨、蔡楠、南丁、单占生、何弘、龚首鹏丶钟海涛等评论家丶作家及《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作者杨晓敏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在《微言大义尺幅千里》一文中对杨晓敏的评价独到而深刻:“深谙文化的力量亦即文化在时代精神、民族性格以及理想人格诸多人类的上层建筑领域建构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晓敏是较为先知的一个。当然,这种文化建构的清醒自觉,大多时候所依据的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理想。许多年前一直到今天,晓敏先生与我数次谈到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并不具体到只是小小说一种文体所起的作用,而是这种文体所创造出的某种文化的平等,这种平等,存在于创作内部,存在于阅读之中。”他致力于建设这样一种文学图景,一种有着“橄榄形”外形,但更重要的是有着“橄榄枝”寓意的大众参与、百姓共享的平民式的文学图景。当然,他的努力目的,不是为了打碎和解构他书中常常谈论到的精英文学,而是想在多元的文化中,创造出一种新质以作为精英文学的补充。我关注小小说现象的另一个心得,是小小说现象早已越出了单一的文学创作范畴。这是晓敏书中讲的三个“大于”,“它的文化意义大于它的文学意义”,“教育意义又大于它的文化意义”,“小小说的社会学意义又大于它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