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繁荣发展,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质量、制作水平、拍摄数量不断提升,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视剧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格局中更加活跃和兴旺,这也使得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评选备受瞩目。
在近五年电视剧产量持续攀高、平均年生产数量14000集的巨大生产基数之上,本届飞天奖收到参评剧目161部,共5655集,比上一届增加了500多集,这是中国电视剧不断开拓、创新、发展的形象反映,尤其是长篇电视剧的崛起,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和制作水准上的快速提升。
题材的深度开掘
本届参评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军旅题材、工业题材等各个领域。在题材拓展方面,参评电视剧不仅致力于对已有题材的深度思考,而且致力于新鲜题材的发现、开掘,题材视野更加开阔。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创作者不再仅仅立足宏大视角,以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气度展示历史事件的过程,而是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表现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把社会时代变迁、历史规律的印迹体现在人物的命运中,借助个体或群体的时代抉择和命运起伏,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解放》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进程,以宏大的视角再现历史时空,以400多个人物群像串起历史脉络,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文献还原感和厚重磅礴的史诗感浑然而生。《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首次聚焦科技精英、知识精英们创造的“两弹一星”奇迹,全方位刻画了他们作为民族脊梁的生命状态与报国情怀。其它如《沂蒙》、《解放大西南》、《红色摇篮》、《保卫延安》、《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了新中国前进》等作品也在不同方面实现了开拓创新。
本届入围的作品中有一些开始超越传统题材的拘囿,在捕捉新题材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我是特种兵》第一次在荧屏上揭秘了中国特种兵群体的酸甜苦辣,生动展示了新世纪年轻一代在军营中百炼成钢、拼搏向上的昂扬风貌,形象诠释了生命意义与忠诚责任的时代内涵;《中国远征军》则通过十次不同战役的不同再现方式,掀开了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册。工业题材中,《我们的八十年代》通过刻画工厂里一群充满师徒情、工友情、同志情的年轻人,再现了那个难忘的充满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与真诚奋斗情怀的80年代。
多样化的荧屏形象
电视剧艺术是运用现代视听手段讲故事的艺术,更是通过故事刻画人物、解读精神、感悟生活的艺术。本届参评的佳作,有不少在叙事结构上环环相扣,紧张曲折,不管其戏剧性冲突与悬念演绎的方式如何,都注重情节路线的逻辑性,注重故事细节的推敲,注重把握人物际遇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以及人物命运发展与时代走向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电视剧叙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比如,《毛岸英》一剧就着力在人物成长过程、人物心理轨迹与人物习惯、性格的内在规律之间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展现了伟人之子精神魅力的合理性、真实性与历史感。再比如《沂蒙》中穿着缅裆裤的山村大嫂,《兵峰》中平时沉默不语、执行任务却果敢出色的士兵,《家常菜》里的倒插门厨子女婿,《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熔铸多位领袖精神气质于一身的瞿恩,《大秦帝国》里特立独行、为延续新法无惧酷刑的商鞅,《钢铁年代》中阳刚气十足的尚铁龙,《黎明之前》里外冷内热、为信仰不惜一切的刘新杰,《师傅》中正直自信、坚韧豁达的老铁等等,这一系列的荧屏人物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电视剧艺术形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加强。此外,现代技术手段在增强画面观赏性、营造特定氛围和逼真效果上,为电视剧艺术质量的提高增色不少。本届入围作品就总体而言,制作水平无论在美术的考究、灯光的布局,还是在摄像构图的手段、虚拟技术的植入以及音乐配合的匠心等方面,也都表现出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