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专题]红楼梦研究

从《红楼梦》的小道具筷子谈“典型物件”的描写

收录:2011-12-20  作者:傅憎享  来源:《芒种》1984年8期  点击:133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红楼梦研究专题、或者傅憎享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小小的筷子,家之常物,每餐必用,似乎微不足道——这是它的自在价值。艺术辩证法大小是相对的,小小的筷子,在伟大的作家笔下,一进入伟大的作品《红楼梦》中,它的艺术功能却是巨大的——这是它的艺术价值。写物是为了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总和),于一滴水中可以见世界,予一双筷子也可以见社会之多端——这便是它的社会价值。见微知著,用烹饪常语可谓“尝一脔而知一鼎之调”。艺术臣匠,以箸写人,见箸知微;以箸写事,箸底波澜;以箸写俗,世情毕现。

在《红楼梦》中,箸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道具,而是在情节的链条上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推动情节波澜起伏。六十二回湘云醉眠前饮酒行令,把各种酒令“搓成阄儿,掷在一个瓶中,探春命平儿拈,平儿向内搅了一搅,用箸夹了一个出来,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射覆’二字”。这个箸所以少不得,因其起着描绘细部使细节细腻的作用。装阉的瓶必定是细El而深,手指够不到或伸不进去手;只能用箸才熊夹出。置阎于深瓶,拈阄不用手而用箸,且是搅过再夹,皆是为避舞弊以示郑重。这个细节细腻动人之处,全然在于箸尖之上。

箸,还推进了情节,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香菱怯令,湘云私相提示被黛玉揭破,“恨的湘云拿筷子敲黛玉的手”——筷子成了罚具。因酒令须关合人事、果蔬,湘云“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便用箸子举着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筷子又起了席上生风,引出丫头讨头油和偷油打卦误官司等一系列情节。这真是妙笔生花,箸下波澜。但,写物毕竟还是为了写人,因为文学首先是人学。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典型事件,情节的发展便是那典型人物的历史。质言之,写箸仍然是为了塑造湘、黛、菱等人物的典型性格。在《红楼梦》中,筷子与凤姐缘分最深。筷子首次出现是第三回“凤姐安箸”,凤姐担任“摆台”的职司。这并不意味把她降低到丫环的地位,正是贵族之家的礼法:作为管家奶奶、孙媳“安箸”是她份内之事,丫环是近不得台盘的。搬桌布椅方是丫环仆妇之事,三十五回吃莲叶羹主仆职司分明:“众人调放了桌子,凤姐用手巾裹着一把牙箸”,而且因安箸见如虽是便餐,也秩序井然,“于是凤姐放了四双,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两边是薛宝钗、史湘云的”。按习惯以北为上,主人和主宾坐北面南,钗湘辈分虽小但是客人,所以分坐东西两边。王夫人尽管较钗湘辈份大,但有贾母在座也不能入席。只能在地下传饭,“李纨捧饭,王夫人进羹”(三回)。旧时媳妇在公婆面前只能布莱、传饭,叫作“立规矩”。大家的礼法是森严的,凤姐进餐内外鸦雀无闻,理家时的探春进餐“只听微嗽之声,不闻碗箸之响”,一方面写出下人尽职,另方面也写出探春不苟言笑的守礼。旧时闺秀,笑不露齿,畜不高声,饭时碗不碰箸,不得发出声响。这筷子的种种描写,活现出封建贵族之家的礼法仪注。

至于四十回凤姐之安箸,则是为了使她处于导演地位,导出“百笑图”的恶作剧。“凤姐手里拿着西洋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敁敠人位按席摆下”。今通行本删去“敁敠人位”四个极为重要的字,破坏了凤姐有意调理、出刘姥姥洋相的效果。敁敠突出她有意不把乌木筷放在刘姥姥桌上。所以“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把子比俺们那里铁锨还沉,那里德的过他”。以农具喻筷子之沉重,符合乡下人的身份。“那里强的过他”,今通行本作“那里拿的动他”。语言平庸失却了乡下人典型色彩。这个强字,于今仍活在人们口头上。

从《红楼梦》的小道具筷子谈“典型物件”的描写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从《红楼梦》的小道具筷子谈“典型物件”的描写》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从《红楼梦》的小道具筷子谈“典型物件”的描写》点赞!
精彩图文
杜甫以虚词为诗眼的艺术
杜甫以虚词为…
一辈子的《红楼梦》
一辈子的《红…
《唐诗百话》解诗模式论——评施蛰存《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
杜甫草堂唐代遗存的信息与价值
杜甫草堂唐代…
诗经序传笺略例
诗经序传笺略…
“一枝藤杖平生事”——宋代文人的杖及其文化蕴涵
“一枝藤杖平…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