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次问卷调查的题目,是根据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的建议拟定的。那是1995年“五一”节前后,我几次去府上拜访蒋先生并请教一些有关“红学”及明清小说的问题,在谈叙中,他对我进行的“红学专题问卷调查”系列工作非常感兴趣。他笑眯眯地细声细语地说:“在莱阳会议期问我未能收到您的宏文,深感遗憾。您能走出红学圈,面向青年,果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系列调查,这别开面,颇有价值。我建议您要扩大调查对象,不要仅仅局限于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中,能不能向社会上各行各业的青年读者中进行调查,首先了解他们喜欢不喜欢阅读《红楼梦》。”我连连点头称是,并禀告先生我准备了这方方面的题目,但放在序列的后面了。同时,我又请求先生为我这本拙著写一篇序文,他愉快地答应了。我返回太原后,立刻把已经拟好的七个题目,重新调整了次序,把“你喜欢不喜欢阅读《红楼梦》?为什么?”这个专题放在第三次问卷调查时进行,因为第一、二次专题调查早木已成舟,不好更改了。本来这个题目应列为第一次较为合适,但现在依照实际情况,只能列为第三次了。不久,蒋先生又来函谆谆嘱咐:“承赠有关《红楼梦》阅读的调查,很有意思。建议以后再作此种调查时,调查对象尽可能广泛一些,其中人物也不妨增加一些(如袭人、史湘云、贾母等),另外如《红楼梦》是否还有阅读吸引力等等,似可都作调查,不知您以为如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万万没想到当我整理第三次问卷调查报告时,突然收到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处的急电。电文通知:蒋先生于1996年4月23日病逝于京。惊悉噩耗,中心震悼,我从此又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于是立马写了一封唁函和一副挽联,请秘书处转交蒋夫人张晓萃女士。挽联云:梦渺渺也子夜书,“贾宝玉”功名视腐鼠;《风萧萧》兮《黄梅雨》,《红楼梦论稿》传千秋。尽管如此,也未能完全表达我的沉痛心情啊!自然规律,谁能抵抗?我只好用功把这篇凋查报告写好作为回报,以慰蒋先生在天之灵。
(二)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180份,最后收回148份,短缺32份。在收回答卷中发现有两份答卷完全雷同,显系抄袭之作,为山西沁水两位让会青年所作,故作废,因而有效答卷为146份。此次调查对象虽然比前两次扩大了一些,但仍不理想,属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对象,比例仍然不大。这180份问卷中包括:向92级大学本科生发出93份,收回90份(男45人,女45人,年龄20岁一24岁);向在读研究生发出15份,收回15份(男2人,女13人,年龄22岁一40岁);向大学青年教师发出7份,收回4份(男3人,女1人,年龄30岁一35岁);向中专学生发出15份,收回13份(男无,女13人。年龄l 7岁1 9岁);向社会各行各业,青年发出50份,收回26份(男13人,女13人,年龄从20岁到34岁;从职业看有农民1人,待业者1人,编辑1人,律师1人,党政干部11人,中小学教师11人;从文化程度看,有初中肄业1人,高中或中专5人,大专4人,大学本科16人)。
从146份有效答卷中,对《红楼梦》无论喜欢不喜欢阅读.答卷人都能列出充分的理由来,从情态和观点上看,大致可分为五类读者:
第一类是非常喜欢的,有68人,占总人数(以收回的有效答卷为准,即146人)的46.6%。不少青年读者说:“不但是喜欢,而且是非常喜欢,简商喜欢到不能再喜欢的地步。”一位女大学生说:“只有《红楼梦》才称得上是一部水远读不完的书。不论你从哪一页翻起来读,都能很快进入角色;也不论你读过多少遍.再捧起来读,都能找到与前不同的新鲜感觉。我从初中便开始读《红楼梦》,以后几乎每年旨假都读一遍。我从来不曾把一本书,读得如此投入,因为没有哪一本书,能使我读的时候,好像进入了作家笔下的天地。这样的不朽之作,只有不断地读,经常地读,才能熟悉它,了解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有更深入的体会。”一位男大学生说:“本人性格豪爽,似应只读‘大江东去’,但偏爱这‘风花月’,而我绝非故作娇柔。因为这部百科全书型的小说真是百读不厌之奇书。读之思之,你可以增阅历、丰知识、长才干、明事理、伸正义,所以《红偻梦》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