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第十次,也是系列专题中的最后一次问卷调查了。本次问卷调查的题目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十种:1.突出古为今用,按‘百科全书型的长篇小说’多方位多元化进行本体研究;2.按纯文学作品去研究艺术成就,为当代文艺创作服务;3.考证曹雪芹家世,兴起‘曹学’;4.以脂砚斋评语为准,单纯搞探佚学;5.为探讨作者的创作实际,单纯考证版本;6.从索隐到破译进行想像研究;7.彻底否定后四十回;8.高度肯定后四十回;9.着重发现并考证有关红学文物;10.以‘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为纲,去研究《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你认为上述方向与方法,哪一种对或可行?为什么?这次问卷调查所拟的题目,实质上是关于红学学派的问题,可以说是全部系列问卷调查中难度、深度、广度最大的一次,因此,在发出问卷调查提纲的时候,特意附加了一条说明:“答卷人必须是读过《红楼梦》并关心研究的人。”
(二)
本次问卷调查的特点是:
其一,由于问题的专业性、学术性很强,考虑到一般的读者是回答不来的,所以最早发放的范围极小,只是在部分文科研究生和大学青年教师中发放。不久,大约是96年上半年,先后收到两封素不相识者的来函,一封来自东北边陲黑龙江农垦师专某教师,一封来自湖北枣阳市医院某医生,接着96年下半年又陆续收到山西各地的来函约20封,其中有农民、编辑、中学教师、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等,他(她)们都一致赞扬“红学问卷调查活动有价值、有新意”,表示要积极参与,希望寄给他(她)们问卷调查提纲。例如,黑龙江省阿城市农垦师范专科学校王菊艳讲师,她在信中说,她主讲“红楼梦专题”课,模仿我的做法,向本校学生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出180份,收回178份,合格卷为170份,答卷人分属于下列各类专业:中文62人,政史23人,外语13人,数学24人,物理13人,化学19人,生物15人,体育1人。她说:“从第一次调查问卷,到中间介绍赵老师的文章,一直到最后一次总结问卷课,学生始终情绪饱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问卷满足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急待改革。”“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学课讲得既有深度又生动精采,一直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仍然比较珍爱,他们喜爱传统文化。……赵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上的两篇文章(按:指我写的《红学问卷启示录》和《袭人和晴雯:你招聘哪位作保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因而这次问卷调查提纲先后竟发放了六次,从95年1月起到97年5月止,将近两年半,延续时间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长。其二,发出问卷调查提纲的数目和收回答卷的数目之多,也是十次中最多的一次。从文化程度来看:
属于硕士研究生的发出33份,收回28份,在中间又有2人属于自动来函要求答卷的,所以实际共30份。
属于本科毕业班的学生为9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60人、师范专业的50人,共发出110份,收回65份;9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92人,共发出92份,收回92份;9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65人,新闻专业的18人,共发出83份,收回83份。
属于大学专科学生的有95级新闻专业双招班10人,发出10份,收回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