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女子拉萨漫记》(Voyaged’une Parisienneà Lhassa)的作者亚历山塔丽雅·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éel,1868-1969),堪称一个“奇女子”。她之“奇”,不仅在于其漫长的生命旅程中, 有罕见的丰富阅历和多样的头衔、身份:无政府主义者、歌手、记者、共济会员、女权主义者、自由思想家、佛教徒、作家、探险家、哲学家;她之“奇”更在于,她在一个女性难有作为的时代,敢于从世界的另一端来到陌生的东方,作出了一个女子无法作出的业绩。在她那儿,奇遇跟天赋一样的多彩多姿:当她热情地选择了佛教,发现了印度教的时候,她进行的是精神探险;当她在喜马拉雅山山区接受西藏师傅的教导时,她经历的是内心历险;当她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跋涉,从尼泊尔到日本,从朝鲜到中国,从印度到神秘的中国西藏,她从事的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冒险,她是朝拜佛家圣地拉萨的第一个西方女子,由此而闻名天下。超越于这些奇特的经历和奇特的探险所造就的业绩与功勋,是她执著于佛家智慧的世纪探寻,她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勇气、意志、力量和智慧的永恒启示。
大卫-妮尔出生于巴黎郊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为犹太血统,共和党人,1871年巴黎公社战士。1874年她六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送进了修道院,在那儿度过了“早熟而悲伤的少女时光”。封闭、幽禁的修道生活,不仅孕育了她那孤傲独立、远游出走的个性,还在她那孤寂的心灵中注进了一种对音乐、对书籍、对宗教和哲学的激情,激发了她精神探求的好奇心,催生了她性格中不断追求不断探寻的一面。1888年,她赴伦敦学习,在那儿结识美国著名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夫人,由后者介绍,加入了伦敦的“最高神智学会”,她利用神智会“迷人”的图书室和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开始认真地研究东方思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古典哲学和文学,更激发了她去东方远游和探求的愿望。回到法国后,她在巴黎大学、法兰西学院等高等学府选修东方文明课程,成为著名东方学家席尔宛·莱维和爱德华·福科的女弟子,继续这方面的探索和准备。她迷恋于佛教壁画和御座上菩萨和祥、沉思的面容,在刚刚兴建的吉美东方博物馆度过相当长的“快乐时光”,尽情地,自由地接纳东方文化的滋养。
1890-1900年间,是她生命中发生重大转折的年代,她终于如愿以偿,首次赴佛教故乡印度旅行,开始了她东方之旅的第一程,并于1893年一度到达印度与中国的边境,首次领略到了她所神往的西藏山川风光。1904年她在法国《信使报》发表了《朝鲜的宗教和迷信》、《西藏的僧侣及其教理》,1907年出版著作《墨子的哲学》,1908年发表著作《日本哲学研究》,1909年出版《中国哲学中的个人主义理论》,同时写成《佛陀的宗教和佛教的现代化》一书(1911年出版)。
1911-1924年,是大卫—妮尔跨越欧洲,前往西藏的时期,她由巴黎向圣地拉萨开拔,迈向神奇的佛教之路,进入她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时期。1911年8月9日晚,她搭乘“那布勒斯”号远洋舰从地中海起航,穿越红海,驶向印度洋,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漂游,在科伦坡登陆,开始了她向往久已的漫长而神秘的东方之旅。1914年她结识15岁的雍登喇嘛,收为养子,成为她朝拜圣地拉萨的忠实伴侣。她结拜大喇嘛为师,并在喜马拉雅山南侧山脚下一个僻静处修建了自己的“和平隐修室”,在那儿沉思、修炼,学习佛家tummo(即精神内热的实践方法),长达20个月之久。1916年7月,她终于止不住近在咫尺的山那边那片圣土的诱惑,未经许可就越过了喜马拉雅山进入了西藏,在雍登喇嘛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著名的宁玛巴佛塔和扎什伦布寺,并拜见了班禅喇嘛。这是她第一次进入西藏的尝试,但迫于英国人的驱逐,不得不于同年9月又回到大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