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相对于物质文明的进步,其意识形态领域比较缺乏自己的成熟而系统的哲学体系。为弥补这一先天不足,日本曾经多次吸取外来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重要而持久的接受对象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长期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许多人都习惯于把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作为古代中日两国 唯一的文化关系来看待,但实际上,中国的道家思想几乎与儒家思想同时传入日本,并且以不同于儒家思想的轨迹在异国的土地上根深蒂固地发展起来。在日本,早期儒学的影响更多地集中于立国治民的政治理论层面,主要为统治阶级的皇室成员和贵族知识分子所接纳和提倡。而道家思想则通过非政治的层面,比儒家思想更深更广地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在一般的知识群体乃至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吸收。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无论是作为普通国民还是作为对文化现象十分敏感的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充满着道家思想因子的文化语境中,受到道家文化的浸染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中国的道家思想还同时以融合于佛教文化的形态隐蔽而曲折地进入日本,而川端作为一个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并大量汲取了佛教因素的文学家,不可能不触摸到经过变形、融会并蕴涵于佛典之中的道家思想。此外,旅居日本的中国棋手吴清源,也给予了川端间接的、却是十分深刻的影响。吴清源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赴日之后以尴尬的身份颠沛于乱世,道家的处世原则成为他精神世界中一种隐蔽而强大的支撑力量。他曾明确地对川端说:“我的本性更接近于道家。”(《吴清源棋谈·魂》)不仅如此,川端本人很早就接触过道家思想,他在大学毕业论文《日本小说史小论》中就明确地提到了“老庄”,并且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也有“庄周梦蝶”等涉及老庄的内容。
道家思想对川端的影响不仅渗透于他的文学创作中,而且还十分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政治态度上。总体来看,川端对于政治的态度是非常淡漠的,尽管这与其自身个性密切相关,但也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催化作用。一般来说,传统儒家重视入世,而传统道家讲究出世,恰如人们常说的,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儒学治世,道学修身,古今人们对此都有共同的认识。庄子假借孔子的话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大宗师第六》)“方”指社会,即言儒道两家在出入世上的差异。古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评述老子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今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指出:“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道家所追求的人生目的,从一开始就不同于儒家瞄准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的远大理想。而且,由于道家在传入日本之后是通过与非政治层面的结合而得以普及发展的,因此它与政治的疏离很早就清晰地显露出来。并且,由于其在日本的生长过程不同于儒家,更多地集中在不直接左右国家制度的平民阶层,因而这种疏离便日益扩大,出世思想也随之更加膨胀。
当儒、道两种思想都进入日本国土并渗透于川端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当中时,川端由于其冷静淡泊、孤独内敛的天性,便不由自主地,当然也是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在沸沸扬扬的文艺纷争中,还是在硝烟四起的战争时局下,川端或者息事宁人或者缄默回避,总是试图保持游心于外的状态。昭和8年(1933)8月,川端与小林秀雄等文艺界人士,第二次创办了同人杂志《文学界》。这个杂志吸纳了不同文学流派和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作家,在最初阶段以外在的志同道合掩盖了内部的不和谐,体现出了对法西斯主义的微弱抵抗。然而,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文学界》就显露出了向政府当局妥协的端倪,之后更是日益严重地倾向于军国主义思想。面对《文学界》内部由暗渐明的尖锐对立,川端表现出了消极的回避。他既没有与军国主义同流合污,也没有鲜明地站在反对的立场,而是以外在的超然闲适掩饰着内心的彷徨踟蹰。《文学界》创刊的第二年,川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纳入“文艺恳谈会”,这是政府打着“文艺复兴”的幌子成立的御用组织,它试图通过纠集起来的一批知名作家左右日本文坛,加强对文艺动向的监控,为国家主义服务。川端在了解真相之后,虽然尽力解释自己对“文艺恳谈会”的性质和目的一无所知,并非主动参加,但是却没有积极地设法脱离,也没有进行任何抵抗,甚至还出席例行的会员聚会,记过编辑值班日志,并负责编辑了一期会刊特辑。作家佐藤春夫的名字同样被列入了“文艺恳谈会”的会员名录之中,但是,他在报上公开揭露了这一组织的真面目,指出它是受人操纵的,并且呼吁文艺界人士要提高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川端也表示自己“不能参加与内务省或文部省有关联的工作”,要等待时机退出。但是,与佐藤春夫的毅然退出相比,川端只是尽力避免陷入“文艺恳谈会”内部的是非,却始终不曾旗帜鲜明地有所作为。他也曾扪心自问:“这是没有节操吗?是处世圆滑吗?是投机取巧吗?”但又随即辩解道:“我自己向来没有这种打算。”他认为自己在动荡的时局中是“随波逐流,随风来顺水去。而我自己既是风也是水。”(《文学自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