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由审美动型的维护、加强或发展所激起的情绪一般表现为心境,有时表现为激悄,却绝少表现为应激。这是共同美感生理机制的又一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在审美的情绪,本人内心所觉得的,和他身体上的反应也许都很轻微。鉴赏家对于美术品底判断,大概都是干燥的、纯乎理智的,没有什么身体上底震荡。从另一方面说,美术品也可以引起强烈的情绪,在这种时候底内心经验,可以完全用我们的情绪来解释。我们主张向内传导的神经流是情绪的基础。可是无论对于美术品(音乐、妆饰等等)底知觉发生不发生次起的内脏反应,这种知觉最初总是向内的神经流底结果。美术品是感觉底对象,它所发生底愉快是‘粗糙的’,活跃的,因为对于感觉对象底知觉是一种粗糙的、活跃的经验。”21詹姆士大致如实地描述了审美情绪状态,但他对之生理机能的说明却是错误的。实际上,审美情绪之所以自觉状况比较轻微,是因为它赖以产生的审美动型这一生理机制是与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相关的,因此,审美情绪的紧张度和激动水平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与那种以紧张度较高的而层次较低的应激情绪判然不同。一旦应激情绪出现,,、审美情绪就会遭到破坏。现代心理学研究已证明这一点,耶尔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就类似地概括了这种现象。这个定律显示,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操作水平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术运算,操作水平的最高峰处于中等激动水平;操作简单反应,其高峰时反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22这个定律所显示的虽是情绪与认知水平的关系,但也间接地概括了审美动型与情绪状态的关系。一般说来,越是与低级层次动型相关的情绪,其激动水平越高,其生化变动的指数也越高;反之,象审美这样较高的动型所制约的情绪状态的激动水平就较低,可测定的生化反应指数也较低。所以,巴甫洛夫说,“动型的形成与确立乃是一种紧张性非常不同的神经劳动,当然,一方面要看刺激物系统的复杂程度如何而定,另一方面,要看动物的个性与状悉如何而定”。23在形成和确立较高层次的动型如审美动型时,当然需要花费较大的精神劳动,特别是对某些高雅的艺术作品要形成审美动型尤其如此,但这种动型一经确立,对它的维护、加强和发展所产生的美感情绪状态,一般都不那么紧张,而且能持续较长时间,从而具有弥散性作用。在一定审美动型诱发卞形成的审美心境就是如此。这种心境不但是对审美对象作出的情感反应、体验和判断,而且还会弥散开来反作用于审美对象,使对象染上主体的情绪色彩。审美移情作用的生理机制即出于此。而由于人们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形成审美动型并诱发审美情绪的生理机制是相同的,人们审美情绪状态(心境、激情等)及其类型(如愉快、兴奋、舒畅、爱、哀、愁等等)和特性(弥散性、紧张度低、持续性长等)都有相当大的一致性,因而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在相似条件下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共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