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艺美学

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

收录:2011-12-17  作者:张婷婷  来源:《江汉论坛》1999年7月  点击:246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婷婷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新时期的文学审美论,是在主体论文艺学力图摆脱哲学认识论的制约、争取文艺的主体性地位的整体努力中被催醒和发展的。审美文论的倡导者们以主体的“自由”学说作为学术立足点,去寻证认识论视域之外独立的“审美本体”的存在。尽管后来这种审美的自由超越由于逐渐迷失了文艺关怀人生、介入现实的维度,而终于陷人偏狭甚至虚妄,但它对文艺的特殊规律的探讨和对文艺内在特质的深人发掘,则是在本世纪以乘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中所鲜见的。

由文学认识论到审美反映论—审美的自觉和发展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把握和评价文艺现象,80年代初开始成为许多学者的自觉追求。伴随着新时期文学中人的主体地位的恢复,以及文学创作的中心由客观外部生活向人的主观内心情感的转移,许多文艺理论家意识到:文艺自身本属于“情感的领域”、“美的领域”,只是长期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没有在意文艺的“情感性”,特别是没有重视、甚至蔑视文艺的审美性质;一些文艺评论著作和文章常常以政治判断和社会分析代替审美评价,因而“不能很切实地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欣赏”。80年代的文艺学研究与以往的显著不同在于: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强调,带来了文学研究主视角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文论家自觉地把审美当作把握文学自身性质和价值的基本范畴,把美学的方法当作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强调“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只就其精神掌握方式而言,是能动地反映世界的审美掌握”①。在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艺理论家看来,文艺学研究“只有以审美为核心,多元检视文艺的性质和特点,才

能建立起真正科学的文艺学”;而文艺学的出路也就在手:以审美论为基础建立和发展“文艺的审美社会学”“文艺的审美实践论”“文艺的审美心理学”气“审美”应当是制约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视角”③。或许可以这样说:80年代文艺学研究中审美论的自觉,标志着文艺学研究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由“他律论”向“自律论”的转变,标志着文学的特殊性质和审美价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论家关注的中心、驰骋思辨才能的天地。

在80年代的中国文论界,“审美文论”最初是以对传统的“文学反映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体系的“修正”、“改良”和“更新”的形态出场的。也就是说,许多理论家开始并不想打破认识论的框架,而是在“文学反映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的“文学一现实”“文学一意识形态”单向关系中加入一个双向互动的中介因素—“审美”,从而将审美与反映相统一、将审美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相融合,提出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新命题④。可不要小看了“审美”这个中介因素的意义,正是由于“审美”的介人,突出强调文学是“审美反映”和“审美意识形态”,强调文学认识(反映)的特殊性,强调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才使我们的文艺学研究在对文学特质的把握上跃进了一步、深人了一层。同时,“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对以往“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的纠偏,也发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必须说明,以往的“反映论”和“意识形态论”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即是“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但由于以往的“文学反映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没有紧紧抓住文学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和其他“意识形态活动”的特质,将文学的特殊的反映混同于哲学的一般的反映,将文学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性混同于哲学的一般的意识形态性,这就给了“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在文艺学领域滋生和肆虐以可乘之机。“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强调:文学的特质在于审美,在于主体对客体即对外在世界的全身心投人的“实践一精神”(马克思语)的审美把握;文学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的中介来反映生活的,因而文学是不同于科学认识活动的“审美反映”,是不同于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意识形态”。因此,艺术家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认识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所认定的那种直接的、“镜映”式的、单向的关系,艺术家不再是简单地去反映和复制生活,而是作为审美主体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艺术家不再仅仅是单向地接受生活的信息,而是还要将自己的个性情感投射给审美对象,构成主客体双向的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审美关系。关于“审美反映”的总体特征,钱中文的下面一段话表述得充分而有代表性:“审美反映是一种感性活动,又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一种感性的具象活动,同时也渗透着理性的思考;是一种感情活动,感情的愉悦活动,也是显示着哲学、政治、道德观念形态的认识活动,意志活动,实践的功能性活动。这是一种上述各种活动的综合。当然,在以具象的、显形的感情形态为存在的语言形式的构架中,隐形的艺术思想,始终是它的血肉。可以这样说,审美反映既类似于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又是一种接近于对世界的实践把握,即马克思说的对世界的实践一精神的把握。总之,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决定了艺术反映中感情和思想的融合,感性和理性的相互渗透,认识和评价,感受形式和语言、形式统一的审美本质特征“⑤。

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 共有9页,您还有8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9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审美论:他律本质论向自律本体论的转移》点赞!
精彩图文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四句破,格雷马斯方阵,《黄金时代》
叙述在否定中…
形式“否定”:“江湖”幻想的演进逻辑及后果——从格雷马斯符号方阵看武侠小说的文体演进
形式“否定”…
中国古代原初审美观念新探
中国古代原初…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
谈多模态小品…
指示符号——类符号
指示符号——…
谈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
谈谈格律诗的…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