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艺活动的感性方式,笔者认为,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情感性和想象性。先说情感性。情感活动是艺术和审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既构成了相关其它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时,它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贯穿于文艺、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托尔斯泰在浓缩了其丰富创作经验的《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⒀(P41)可见,情感性是文艺活动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的核心因素和内在动力。再说想象性。在文艺和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日常思维的最重要区别,是想象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思维,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是将审美想象对象化的精神活动,无论创造还是接受都不例外。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人们就开始借助于想象力来改造和征服自然,将自然力形象化,从而创造了大量的神话和史诗。马克思在谈到作为“希腊艺术的前提”、“武库”和“土壤”的希腊神话时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希腊神话“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⒁(P29)这里,想象和幻想就是“艺术方式”。因此,想象力乃是人类一切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必要和根本的条件,想象性当然就是文艺活动这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活动的基本特征。情感性和想象性在文艺和审美活动中互依互存、互补互动,想象诉之于人的感官,激起人的情感体验,而情感则成为激发和推动想象自由翱翔的强大动力,它们共同以感性的方式使人在对象世界中肯定和确证自己,“复现”和“直观”自身。
由此可见,是人的本质决定了文艺的本质,而不是相反;从人的本质入手探讨文艺的本质,正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所提供的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再次,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文学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审美、认识、教育等,从最深层看,它的根本目的与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完全一致,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文学(艺术)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因为在最内在的精神方面,文学与人、与人性具有紧密的联系。如前所述,人类的人性认同必然指向超越时空的、追求真善美的共同认同,而文学(艺术)正是追求真善美、建构美好人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历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毫无例外地都用不同方式、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追求真善美、追求充实完满的人性之美和建构美好人性的基本品格,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使人性得到改善,精神趋向崇高,情感变得丰富,人格日益健全。这就是文艺最根本的社会功能。无论中外,人们都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具体而丰富地感受、体验到真善美的真谛,获得精神的陶冶和人性的改善。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性的片面发展所导致的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以及人的精神世界完整性遭遇的破坏和分割,都能在人全身心投入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时,部分和逐步得到修补、恢复,从而如席勒所言,文艺和审美活动乃是实现人从有限的、不自由、片面的人到审美的、自由的、完整的人,实现人性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经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