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收录:2011-12-17  作者:朱立元  来源:《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点击:1807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朱立元评论集  

首先,文学(文艺)活动作为人类审美活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我们应当把文艺活动提到人的存在方式的存在论高度来认识。

马克思的存在论首先把人与世界不是看成对立或主客二分的,而是融为一体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⑸(P1)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人与世界的融合统一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达到的,人是在世界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果”。⑾(P20)人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诞生、发展、获得自己现实的社会存在的,而世界也是在实践活动不断得到改变,愈益成为人的世界。所以,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实践存在论。而以文艺活动为最高、最典型方式的人的审美活动,乃是人生实践或人的存在方式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和发展,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双向建构、同时形成、同步发展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快乐和确证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⑿(P79)所以,我们应当从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高度,从人与世界的实践、动态的关系角度,来为文学艺术定位。这是探讨文学艺术本质、功能的必要前提。

其次,从文学(文艺)的本质看,文学作为人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想象性和情感性的对象化和确证。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人的普遍本质(共同人性)出发来论述文艺本质的。他从人与自然(世界)的实践关系入手指出,人正是凭借普遍、共同的人性,即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使“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通过这种自身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里的“复现”和“直观”,不仅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而且正是文学艺术产生和存在的人学根基。艺术和审美活动乃是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中高级的精神活动之一。由此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另外一段话: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里“进行加工”的意思无疑就是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将自己的“精神本质”对象化和复现出来,从中可以直观自身。⑺(P95-97)这种直观,实际上是一种感性的对象化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⑺(P125)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的“以全部感觉”进行对象化的方式。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文学艺术活动(创造和欣赏)是人类通过感性方式来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很清楚,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来规定文学艺术本质的。它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确实存在人学本质这一存在论层面,也清楚地回答了文学为什么、在什么意义上是人学,我们何以需要并且能够从人学层面揭示和概括文学的本质等问题。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不够,现在应当给予重点关注。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共有7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页次:5/7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