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文学空间,是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文化领域。所有以“后”和“新”为起始字的各种“主义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于各种文化之中。它们在对前辈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仅给世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审视中国文化的机遇。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文化自觉时代的开始,那么现在则是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高峰。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学加以适时的适当的总结与反思。研究与探索中国文学的深层底蕴。这对我们阐释与评价中国文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意识活动的结晶,它凝聚着人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寄托和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体。我们的先辈在作品中渗透着自己强烈的感情,今天当我们读起来常常会产生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使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表层更深刻地去分析它的艺术成就。但是,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克罗齐的“直觉论”以及尼采、费洛伊德等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使一大批学者们有机会再一次审视中国文学。从而引起了我们对中国文学深层底蕴的反思。
世界是多彩的,生活是多彩的。当然文学也是多彩的。在20世纪曾有人提出“色彩论”,尽管“色彩作用于机体时的影响和产生影响的过程,我们至今仍然盲从寡知”,但是,各种文学的泛滥,使我们被文学的表面繁荣所迷惑,人们的视野变得模糊与狭窄了;代之而来的是对文学的一味鼓吹。只要沿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就会发现,从远古神话中人神搏击自然的忧患意识到孟子“独与自然相往来”的自然情怀;从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到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到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田园风情;从杜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大众观念到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寸骨柔肠;从李虞“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怨之感到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的人生凄苦;从程朱理学浓厚的说教意味到《红楼梦》中令人沉思的衰败之情,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引以为荣,“多彩性”在中国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文学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可以说古典文学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其它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五四运动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文化上尤其在文学上的变化更为让人惊叹。荣格的原型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及意识流等等一系列创作方法的引入,使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把创作的目光开始集中到人的身上。郭沫若笔下那些作为人的化身的凤凰、鲁迅笔下那哀苦一生的祥林嫂以及90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流派,无疑都溶入了西方的一些文化观念。无论这些作品的内涵有多么深,无论作家的笔调如何细腻、深沉,却掩饰不住文学中的沉重感,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审美要求无论高明的还是不高明的,文雅的还是平庸的,它总是存在的。现代文学从开展国民性的解剖进行文化反思之后,是有忏悔意识的。正是如此,我认为。中国文学从古到今都是美的,但那是“灰色的美”。
灰色作为一种色彩,是黑与白的混合色,前者单纯、阴暗,后者由于是七色的混合,因而显得丰富、热烈。文学,就其自身来讲,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但从它的情感走向来看,它的基调又是沉重而阴郁的。灰色凝聚了无限的丰富性和悲凉性,是对文学深层底蕴的揭示。所以,我提出的“灰色美学”,其实就是从情感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学的。这种“灰色”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