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艺美学

当代文艺学中“理性一非理性”问题的讨论及概念清理

收录:2011-12-17  作者:徐亮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8期  点击:248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徐亮评论集  

非理性主义者何以会承认理性?这就必须了解’‘理性”一词的用法,尤其是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用法。要言之,非理性主义所反对的是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后者把理性视为以逻辑思维为标志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目的是恢复作为本体存在的纯粹意义上的理性。

理性(Reason、Rational)总是关于人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判断和思维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它必须是清醒的和有意识的。但它并非一开始(也非永远)就特指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方式的。有三个问题一直围绕着理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一是理性是否牵连到人以外的更大背景;二是除了概念逻辑这些明确的分析功能外,理性还有什么;三是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只是理性的活动,以及其他精神因素与理性相比孰主孰次。

对第一个问题,启蒙时期前后看法很不一样。古希腊时代,理性是属人的,但其来源并非人本身。当时思想家视野中的理性虽然从人身上表现出来,其来源却是神性。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思想的一个源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所使用的“nous”(希腊文“理性”)就兼有“自然的合目的性”之义[21]柏拉图认为真善美都是来自神本体。人通过真理的观照所获得的是理念(Idea,亦作“相”或“范型”),人的理性则是以理念为根据和标准,并受理念指导的。因此理性不仅有其主动性,而且有其受动性。只有能领受来自神的力量的理性,才真正称得上理性。据此,从普罗提诺、奥古斯丁,到托马斯·阿奎那,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都强调了“来自神那里的理性”。[22]理性并非真理本体,相反,它应受到真理光辉的照耀。这与启蒙时代以后只突出无坚不摧的主体性力量很不相同。启蒙理性严格说来并未推翻新柏拉图主义的神本体观,只是大谈特谈创世以后上帝对之不再起作用的人的世界。理性的主体性突出出来,掩盖了上帝这一前提。以至于直到二十世纪,主体理性仍然是理性概念的主要内涵。作为对启蒙理性的否定或超越,现当代一些思想家一直在探索在无神论前提下恢复理性的宏大内含。[23]

第二个问题对于理解“理性”一词的含义至关重要。理性意味着分析和条理化,为此必须借助于清晰的概念和演绎推理过程。这一关于理性的概念是启蒙时代提供的。问题是,除此以外,理性还有什么?研究理性概念史的学者都注意到托马斯·阿奎那对理性所作的区分。他把理性分为广义(拉丁文IntelleetuS)的和狭义(拉丁文Ratio)的两种情况,前者指与感觉相对的精神活动,是一种较高的整合性思想,除抽象思维外,还有直接洞见事物本质的功能。后者则是指抽象、推理、比较和区分的活动,与科学理性内含相似。其实,在托马斯·阿奎那这一派新柏拉图主义的源头,普罗提诺就已有了这种区分的观念。在《九章集》里,他对“来自神那里的理性”大加颂扬,而对“推理”(Reasoning)则颇有微词,说:“当灵魂处于踌躇、苦恼、情况不顶好的时候,仔细的推理就在我们中间发生了。因为推理之所以必需,是由于领会方面的一种缺陷或不当。在艺术上也是如此;当艺术家们迟疑不决的时候,推理就占了上风”。[24]而启蒙时代以后到十九世纪末,理性基本上都是从它狭义的一面被提到的,以至造成(今天仍存在的)理性就等于抽象思维的误识。广义的理性是人的所有智性活动或者思想的统称,它包括狭义理性所没有的“领悟”这一中国传统中最为要紧的概念,包括对本质的直接洞见。这些智慧的形式的力量一点儿不比逻辑演绎差。现代思想家对这方面的关切是前所未有的。海德格尔“诗意的思”当从这方面加以理解。感受性的诗何以能与本质性的思缘为一体?其通道当为领悟。这样,理性在文艺中才有真正的合法性。[25]

当代文艺学中“理性一非理性”问题的讨论及概念清理 共有12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页次:8/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