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反拨,新时代(new age)运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产生,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识界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百姓,日益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化风潮。1这一运动与全球化潮流一起给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可惜目前我国对全球化问题和文化冲突论都有相当多的关注和讨论,而对新时代运动却几乎没有什么介绍和了解,因而使我们无法看清某些重要的文艺现象所代表的西方非学院派的思想潮流,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某些轰动性的文学作品。如美国的《塞来斯廷预言》(又译《圣境预言书》)和苏格兰的《哈利。波特》。
90年代中期,《塞来斯廷预言》发行800万册;世纪之交,以巫术思维和魔法奇迹为背景的《哈里。波特》,能够在英美同时风靡影坛和书市,发行连创历史记录,达到3600万册。人文知识分子对此似乎无动于衷,评论界也是相当耐心和沉寂。似乎矜持的学者不愿对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加以评判。然而,以异教的凯尔特人的巫术传统为背景的《哈里。波特》旋风,以及由此引出的思想文化现象却绝不是局限在儿童文学的范畴里所能理解的。
梳理新时代运动的思想线索,关注其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西方当代文化格局及其内在矛盾的一个重要视角。国际上权威的未来学家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第三浪潮》之后,1990年推出《力量的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一书,结尾题为“对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渴望”。把新时代人所代表的20世纪晚期的全球精神复兴运动看成是以嬉皮士运动为先导的抨击世俗主义和工业文化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势力,因为其性质就在于,它是继共产主义的集权主义之后,能够与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民主政治体系相敌对的替代力量。为什么具有半官方身份的托夫勒对新时代运动如此担忧呢?
按照“新时代”理论,基督教的历史观把2000年当成一个重要的时间轮回周期。从基督的公元纪年以来,到20世纪的结束,刚好完成了一个时间循环。所谓“新时代”,指的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后基督教时代的来临,是一个与追求物质繁荣的资本主义现代性相背反的、叛逆基督教价值观并且对抗官方意识形态的时代,也是一个让精神性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其重要标志就是非基督教文化、即东方宗教、原始宗教和民间传统的全面复兴。与此相关的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大联合等。
进入90年代,由于新时代所期待的重大转折时刻的临近,美国的新时代出版物激增,在各大报刊上发出声音,甚至成为一项市场潜力巨大的新产业。影星shirley maclaine公开宣称新时代的到来。媒体上出现诸如“新时代精神”、“新时代健康”、“新时代政治”、“新时代词典”,甚至“新时代婴儿起名书”一类语汇。互联网上与之相关的内容更是浩如烟海。在这种氛围中,美国的一部广为流传的预言式小说,承担起新时代精神代言人角色,它就是詹姆斯·莱德菲尔德1994年推出的《塞莱斯廷预言》2。该书被视为新时代的代表作,并且使新时代的思想普及到更加广泛的社会成员之中,对该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部小说成功地结合了新的科学观和古老的启示预言传统,并且采用了既能体现异国情调又能产生叙事悬念的丛林探险故事的外在结构,因而在图书市场上大受欢迎,持续畅销不衰。莱德菲尔德在《塞莱斯廷预言》的前言部分对新时代运动做了回顾性的概观,他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