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下)——《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

收录:2011-12-15  作者:叶舒宪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  点击:87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叶舒宪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从处于九服之外层的蛮、夷、藩这些名目看,显然是中央帝国对边远民族的习用蔑称;而“卫”与“镇”之类的名目则毫不掩饰地流露着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政治的、军事的意蕴,已根本不是纯粹空间划分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人类学者曼革纳若(marc manganaro)指出:当代批评理论和社会理论中的“权力”“他者”概念,特别是由福柯、萨伊德和托多洛夫等人所做的理论化阐述,给人类学及其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带来相当的振动。此类研究表明,对另一种文化提出解释的是此文化中隐含的权力,它足以对所解释的对象实施改造和重构,创制出符合其话语的需要的另一种版本的他者形象,如蛮夷戎狄之类,随便你怎么称呼。⒀(p2)

“荒服”、“蛮服”、“夷服”一类术语的出现,一方面体现着中央帝国霸权话语对边远异族人的他者化改造;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要征服和控制这些地区的人民和物产,使之臣服于中央政治的意图。《国语?周语上》记祭公谋父之言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这是对五服制的解释。顾颉刚先生分析后二服说:把“夷蛮”与“戎狄”区别为要服和荒服,原因在于,夷蛮虽不是前代王族,但久居中原,其文化程度已高,只由于同新王室关系较疏,所以被排斥在华夏的行列之外。要服之名表示自我约束。戎狄者,未受中原文化陶冶之外族,性情强悍,时时入寇,故谓之荒服。荒,犹远也。⑽(p2)

将五服说中的“荒服”同《山海经》的“大荒”观念对比,后者较少带有政治军事的霸权意味,更多地表现出对远方异国的神奇化和神圣化,尤其是将华夏民族的祖先神谱系大量穿插在大荒的地理叙述中时。这是特别值得研究者关注的一点。尽管从地理学史的观点看,人们惯于把《山海经》和《禹贡》视为同类著作,但是以上的观念分析表明二者在思想渊源上有着重大差别。透过这种差别,有助于审视《山海经》成书背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若即若离关系。

“荒”不仅同象征社会秩序的“中央”相对立,而且还同文明社会所崇尚的若干正面价值相对立,成为某种负面价值的编码符号。如“荒淫”、“荒废”、“荒乱”、“荒亡”、“荒失”、“荒昧”、“荒色”、“荒恣”、“荒耽”、“荒疏”、“荒宁”等等。《孟子?梁惠王下》云:“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这是儒家话语中从道德贬义上对“荒”的一种较早的解说。《周书?谥法》则有“好乐怠政曰荒”一说。《诗经?唐风?蟋蟀》笺:“荒,废乱也。”《淮南子?主术训》注:“荒,乱也。”贾谊《新书?道术》提出另一种道德贬义的解说:

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以己量人谓之恕,反恕为荒。

这样,“荒”与“妄”相呼应,成为“度”和“恕”等道德品质的反面了。围绕着“荒”概念的这些语义层面虽然有别于标示空间之远距离的“大荒”,但是由此构成的语义相关性仍然是文化编码中值得分辨的现象。当西方人用英文中的“荒原”之“荒”来对译《山海经》中的“大荒”概念时,古汉语语义场中的原有张力结构也就基本上破遮蔽住了。约翰?希夫勒(john wm. schiffeler)著《山海经中的传说生物》一书,便用classic of the greatwilderness来意译《大荒经》,并注解道:大荒指四海之外的“空无”(emptiness)。四海指文明人居住的世界,而大荒则在文明界域之外,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荒漠”(cultural wilderness)。⒁(pvi)

“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下)——《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下)——《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下)——《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点赞!
精彩图文
轮回的《云图》 永恒的情感
轮回的《云图…
关于文化
关于文化
安身立命少年书——重温民国小学国语老课本
安身立命少年…
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元素
经济发展中的…
白云映富春
白云映富春
好作风引领好风气
好作风引领好…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