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老舍研究

老舍译事

收录:2011-12-14  作者:徐德明  来源:《博览群书》2009-03-07  点击:899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老舍研究专题、或者徐德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全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 小说》(the modern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仅是个“写”家,还是个“译”家。他能在现场作英语同声翻译,也能从事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笔译。他参与进行翻译的方式与事实,提示我们关于文学翻译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多元因素。

老舍的口语好,只是偶或一露风采。抗战期间,一次公众集会,有许多外国朋友在场,他熟悉的朋友负责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累得出汗了。老舍不忍,提议那一位只管翻译法语,把英语留给自己。一时举座皆惊,老舍竟然说得流利的伦敦英语。这样的口头翻译机会不多,老舍与翻译相关者主要还是笔译。

老舍不享翻译家之名,涉及的译述范围却很广。1930年从英国回来就任齐鲁大学教授,他就开始书面翻译。他主讲的文艺思潮、世界文学史、近代文艺批评、小说作法和世界名著研究五门课程,主要参考文献是外文。他的《文学概论讲义》引述了数十位西方作家理论家的观点,从古希腊到现代主义,较多的是当代前沿外国理论,当时这些文献十九没有现成译文。老舍译过r. w. church论华兹华斯的论文,译 elizabeth nitchie 的《文学批评》,前两章刊载于《齐大月刊》(后改为《齐大季刊》)。所译作品有近现代小说、诗歌和戏剧,署名舍予、絜青等。这些翻译作品,大都集中在30年代前期。一旦文学刊物对他的创作需求增多,老舍就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从事翻译了。

50年代老舍一度重拾译事,1954年中国作协召开的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老舍说过:“翻译工作者的困难:既须精通外文,还得精通自己的语言文字,二者须齐步前进。”就在这精通的基础上,却围绕着翻译萧伯纳的戏剧翻译,两位受尊敬者的文字谋面,产生了译界的“华山论剑”。以老舍的幽默把握萧伯纳的讽刺,可谓相得益彰。他翻译了萧伯纳的戏剧《苹果车》,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萧伯纳戏剧选》。前一年楼适夷为中介,请老舍审读朱光潜翻译的萧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二人英文都很好,但彼此的翻译理念有出入,翻译风格的追求有差别。二人在通信中意见交流/交锋,态度都不失绅士派:体谅对方,坚持自我。老舍给朱光潜写信:“我细细读了您的译本,译得好极!……恕我吹毛求疵:我觉得译笔枝冗了些——我知道这是为了通俗易懂,但有时即流于琐碎无力。好不好再稍紧缩一些呢?特别是在原文非常俏皮的地方,似乎不宜只顾通俗而把俏皮变为笨拙。”老舍将一些地方作了改动,最后表明:“您若认为不妥,即祈再改回去。”朱光潜十多天后回信:“承你应允替我校订萧剧译文,我十分感激。……你的译文我读过两遍,有的地方你译得很灵活……有些地方直译的痕迹相当突出。我因此不免要窥探你的翻译原则。我所猜想到的不外两种:一种是小心地追随原文,亦步亦趋,寸步不离;一种是大胆地尝试新文体,要吸收西方的词汇和语法,来丰富中文。无论是哪一种,我都以为是不很明智的。”最终表明:“自持和你多年相识,才敢冒昧提出上面一点很直率的意见,我想你了解而且原谅这一点忠直的意思。”二人对待翻译的差别在语境体味、现代白话形塑与风格处理上。作为多年的文字之交,他们都把翻译当作严肃工作,即使为此而辩驳,也不在意。这番“华山论剑”,双方都显示出自尊与尊重他人的良好风范。不妨推测:朱光潜的信对老舍《苹果车》的翻译是个客观的推动。

老舍译事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舍译事》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老舍译事》点赞!
精彩图文
延安“文抗”创建始末以及相关问题
延安“文抗”…
裘沙 王伟君:用线条和色彩“翻译”鲁迅
裘沙 王伟君…
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毛泽东诗词的三个艺术特点
这才是一等一…
疑之信之,不如考而证之——顾颉刚致胡适五千字长信写作时间辨
疑之信之,不…
“回到鲁迅那里去”
“回到鲁迅那…
我们在用层层“污垢”包裹萧红
我们在用层层…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