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鲁迅研究

走近人间的鲁迅——从《一个人的呐喊》看鲁迅传记的写作

收录:2011-12-14  作者:王德领  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11月07日)  点击:124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鲁迅研究专题、或者王德领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一个人的呐喊——鲁迅1881—1936》,朱正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版,29.80元

近一百年来,鲁迅一直处在论争的位置上,在他身上,寄托了许多积弱的中国人太多的奢望。鲁迅和民族、国家、革命等巨大的字眼紧密相连,鲁迅研究早已成为显学,有关鲁迅的传记,也有了许多本。作为一个作家来说,鲁迅被过度关注了,也被过分扭曲了,“鲁迅”已经演化为承载中国意识形态的一个特殊的载体,而一个真实的鲁迅往往被遮蔽了。

鲁迅被意识形态化的原因很多,有不少研究者把原因主要归结为由于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从外围所作的空前挤压,由于意识形态的刻意“塑造”、“扭曲”,而形成了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鲁迅。我认为,鲁迅的意识形态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来自鲁迅本身。鲁迅和他所处的时代靠得太近,他生前的文艺生活充满了论争,除了翻译和文学史研究,他写下的大多数是论争文字,就是他的一些小说,也时时埋伏着影射、回击论敌的文字。他留下的文字,远非静穆、悠远之作,倒是充满了杀伐之声。日本学者竹内好认为,“把十八年的岁月消磨在论争里的作家,即使在中国也是不多见的。”(《近代的超克》,(日)竹内好著,孙歌编,李冬木、赵京华、孙歌译,三联书店2005年3月版,p4)由于致力于论争,鲁迅常常处在不同的政治态度、思想文化的交锋中,鲁迅所处的文学场域激流湍急,给人的印象难免不是意识形态化的。问题是,鲁迅的这种文化立场,一旦和左翼文学有了相同之处,被纳入到国家、民族解放等话语体系中,就非常容易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利用、操控,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了。这样,有关鲁迅的一切就迅速变形,里面的鲜活成分被榨干,成为本质化的宏大叙事。

如何把鲁迅从一个过分偶像化的神,还原成一个人?我认为,剥离开几十年来政治意识形态反复涂抹在鲁迅身上的各种装饰,露出本原面目,是新世纪的鲁迅传记写作所要着力解决的。当然,对本原面目的还原是一个奢望,不仅因为一个鲜活的鲁迅,早已经在1936年逝去,而且,对于历史人物,我们永远难以还原本来面目。我们所要做的,是逐渐走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正常的人间鲁迅。

鲁迅传记不好写,因为鲁迅往往和革命、启蒙、反封建等20世纪中国的宏大叙事联系在一起,往往把鲁迅作为国家、民族叙事的一部分,把他作为弱势的第三世界文化的代表,作为反封建的启蒙者和英雄。事实上,许多鲁迅传记,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写下来的。作为一个血肉之躯,鲁迅当然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有优点,也有缺点,并非全人。鲁迅有伟大之处,也有偏颇的地方,譬如他对中医的极端态度。如何跳出以往的意识形态的偏狭视角,尽量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是鲁迅传记写作中的难点。

朱正先生的《一个人的呐喊》不以观点见长,而以材料取胜,强调论从史出。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朱正先生的这本传记在见识上的欠缺,而是说,朱正先生治学的严谨与精审。正如王得后所言,此书“语必征实,史料丰赡,考证精审,知人论世,特立不群”。朱正先生不仅对鲁迅的一生极为熟悉,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也比较到位,而且对鲁迅先生的周边,大至时代,细至亲人、友人、政敌等,皆如数家珍,娓娓到来,语调平和,持论公允。世上多的是夸夸其谈、无中生有的传记,《一个人的呐喊》如此在厚实的史料基础上治学,自然会得出许多无可置辩的结论来。况且,朱正先生在材料运用上,在追求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近年才出现的材料。因此,许多章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走近人间的鲁迅——从《一个人的呐喊》看鲁迅传记的写作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走近人间的鲁迅——从《一个人的呐喊》看鲁迅传记的写作》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走近人间的鲁迅——从《一个人的呐喊》看鲁迅传记的写作》点赞!
精彩图文
二十世纪中国的薇拉——梅志书简
二十世纪中国…
民国女作家:被走红与被误读
民国女作家:…
鲁迅为什么不写科幻小说
鲁迅为什么不…
读鲁迅可使心灵的眸子如岩下电——杨义选评鲁迅精华作品
读鲁迅可使心…
“回到鲁迅那里去”
“回到鲁迅那…
关于亲情的文字,《背影》之后我们读什么?
关于亲情的文…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