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

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词与文人心态

收录:2011-12-11  作者:韩希明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点击:196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韩希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明清市井题材小说因表现市井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被许多人目之为“俗文学”,然而翻开作品,我们随处可见被划归“雅文学”的诗词赫然跻身其中。作者习惯于以诗词开篇,以诗词作结,几乎成为一种格式;篇中或借人物之口,或由作者出面,大段引用诗词。有的是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作者对小说事件或人物作出主观的评价,有的则是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必要手段,不论文化层次高低,文学修养如何,似乎都喜欢用诗词表情达意。

在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词,其来源有三:一是引用历代诗人的作品,或是大段原文照搬,或是根据情景和需要由作者“临时组装”。在引用前代诗人的作品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切合小说的情境,用得和谐贴切,浑然天成;二是用得生硬、突兀、牵强附会。第一种情况使得小说诗意盎然,第二种情况则使得诗词成为小说的诗味点缀,又以后者居多。二是小说作者的个人创作;三是沿用当时作书习惯套用的一些诗词,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总的来说,在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引用的诗词有其正统性、世俗性、虚幻性三个特点。

诗乐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早在周代就已被肯定下来,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运用这种工具以达到入仕和参与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的目的。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68认为诗是人性教化和人格养成的根本,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尽管那个时代的“诗”与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在概念的外延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教”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传统,其道德教育的功能历来受到重视。明清市井题材小说的许多作者十分重视在作品中体现诗歌的这种功能,以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伦理道德教化,试图匡正世风,促进社会群体间的良好秩序,体现传统儒学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明道救世”的使命感以及忠孝观念、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规范等。

1.劝善惩恶。《喻世明言·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开篇、同书《沈小霞相会出师表》、《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金瓶梅》等都在开篇便以诗词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初刻·李克让竟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开篇诗还道:“动止虽微渺,千连已弥滋。”《初刻拍案惊奇·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等则在篇末以诗作结表示类似的意思。诗词如此引用,表明作者以致力于改造社会精神风貌为己任,将果报之说贯穿在诗歌当中,力图起到劝戒作用。

2.赞赏家庭和睦。其中突出称赞的有子孝父慈:如《初刻·赵六老舐犊丧残生张知县诛枭成铁案》:“从来父子是天伦,凶暴何当逆自亲?为说慈鸟能反哺,应教飞鸟骂伊人。”有兄弟亲爱:如《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开篇有诗云:“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结尾又有:“孝义名高身并荣,微利相争家共倾。安得尽居孝弟里,却把阋墙人愧死。”将道德说教诗化。有夫妻纲常:《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先出诗:“神仙迂怪总虚浮,只有纲常不朽。”后议论,再引诗。《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劝世上妇人,事夫尽道,同甘同苦,从一而终;休得慕富嫌贫,两意三心,自贻后悔。”

3.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一是称赞朋友情义。《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中叙述了两个县令竞相帮助料理未曾谋面的同仁家事之后以诗作结大发感慨,《喻世明言·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盛赞舍弃自身利益帮助朋友的主人公之后旗帜鲜明针砭时事,也都以诗歌寄托作者对社会的道德理想。《连城璧·乞儿行好事皇帝做媒人》亦叹曰:“谁教此辈也成名,只为衣冠人物少。”二是主张建立和睦的邻里关系。如《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所云:“不见古人卜居者,千金只为买乡邻。”

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词与文人心态 共有6页,您还有5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词与文人心态》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明清市井题材小说中的诗词与文人心态》点赞!
精彩图文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如何理解老子…
《红楼梦》中的两种反复问句
《红楼梦》中…
黄仲则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
黄仲则的交游…
旧题新解:《红楼梦》与《周易》
旧题新解:《…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
上博简《诗论…
一辈子的《红楼梦》
一辈子的《红…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