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专题]纪昀研究

《阅微草堂笔记》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描述和调适

收录:2011-12-11  作者:韩希明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点击:132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纪昀研究专题、或者韩希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高官,晚年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是阐述他对社会道德修养的期待和要求,书中有不少篇目把道德修炼与养生相联系,其中有些内容涉及我们今天所说的亚健康状况,作者描述了作品人物健康状况的表现,并且分析原因,有时还据此提出自己的健康观、养生观。

一、亚健康状态的形成、纠正与人物的道德水平的关系

在纪晓岚看来,人的健康状况是与他所具备的道德水准密切相关,始终认为,人的健康状况是由鬼神根据其道德品行所作所为而定,假如自身不能抵挡女色诱惑,如果意志不够坚定,生活不检点,就容易招致狐媚鬼惑,使健康受损的程度与道德品质成反比,越是道德败坏,由招致外邪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另外,道德修养不达标,也容易遭受鬼怪的欺负,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人夜夜梦魇,以至“神虚”,服药不见效,原因是晚上睡在死者骨殖上,死者“魂不得安”,就变怪驱赶(滦阳消夏录三)。有人因被狐所媚,身体虚弱消瘦,一旦狐媚驱除,身体就恢复健康(滦阳消夏录三)。作品经常提到,一般情况下,人偶尔与鬼共居一室,鬼的阴气和人的阳光互相冲撞,人与鬼都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不舒服;例外的是,只要人胸有浩然正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即便是与鬼长久住在一起,也能相安无事,作品的这种观点,从医学的角度衡量符合科学原则,因为事实上有些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就是因为心理因素精神作用,一个人意志坚定,精神世界充实,往往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就不会总是去揣摩并且特别在意那种若有若无的不适感。

二、个人生活习惯与亚健康的关系

《阅微草堂笔记》也充分注意到个人生活起居对健康的影响。《如是我闻(三)》明明白白地说亚健康状况:“虽无疾病,而惘惘恒若神不足。”原因是“眈玩过度”,一旦恢复正常生活秩序,身体也就强健了。《如是我闻三》中详细记述了一个老人介绍自己“吐纳导引”、“不离乎丹经,而非丹经所能尽”,得以长寿的经过,一一驳斥了容成彭祖之术、服食延年之法,阐明“夫生必有死,物理之常”。所谓亚健康对人的危害,正象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一株几抱粗的老树,先是虫蛀一孔,然后雨水浸渍,久而久之中间腐烂,朽烂至根,终于枯死了。《姑妄听之(一)》中还有道士在救助官员驱除狐魅之后形象生动的训诫:“千金之堤,溃于蚁漏”,道士提醒这位官员:“然从此摄心清净,犹不失作九十翁。”官员注意珍重,果然长寿。《槐西杂志(四)》中一个人与狐度过一夜之后就逐渐瘦弱,以至于得了痨病,他的朋友认为,夫妻同居,不能说是不正常的,狐魅一夜就大伤元气,说明当事人纵情纵欲,难道男女私情就不应当以礼法来节制吗?以礼法来说理显得牵强附会,但是其中提到的应当有所节制则是符合科学的。

有人夜夜多梦,梦见男女裸逐等许多不堪入目之状,怪罪于物久成怪,有知情者分析道,此人是青楼常客,有这样怪异的梦是“精神所注,而妖梦通之”,并举例说,街肆上卖杂货的地方,这样的东西多的是,为什么并没有一一作怪?住在这个屋子里的其他人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梦?还是要从根本上找原因(槐西杂志四)。

《槐西杂志(四)》中的一个书生于狐女相昵,意外分离之后,书生总是闷闷不乐,他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而是努力自拔,散步郊外“以消郁结”,在林间听到狐女的一番告别之词,因此断绝了重逢的念头,也打消了书生的非分之想,从此一切恢复正常。同卷中说到一个鬼魂,极其聪明,经常作祟扰人,一旦发现被祟者体质不如以往,稍稍清瘦,便不再继续为祟,这是鬼魂的全身之道,其实也侧面道出了人的养生之道。《姑妄听之(四)》中另外一个女鬼则更聪明,人鬼有情五六年,“情好甚至”,离别在即,相见无期,书生“凄恋万状,哽咽至不成语”,女鬼预料到书生情痴,有可能相思成疾,便嬉笑着开导他,说自己本来是求替代的,因为相爱不忍加害,所以书生无恙,可普天下的鬼实在太多了,能象自己这样顾及书生的就太少了,说完便“散发吐舌作鬼形,长啸而去”,几乎把书生的魂都吓掉了,从此以后即便是见到美貌女子也决不多看一眼。

《阅微草堂笔记》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描述和调适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阅微草堂笔记》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描述和调适》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阅微草堂笔记》关于亚健康状态的描述和调适》点赞!
精彩图文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如何理解老子…
《红楼梦》中的两种反复问句
《红楼梦》中…
黄仲则的交游及其诗歌创作
黄仲则的交游…
旧题新解:《红楼梦》与《周易》
旧题新解:《…
上博简《诗论》与《诗》的早期形态
上博简《诗论…
一辈子的《红楼梦》
一辈子的《红…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