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章回小说在民间的影响
——以谚语和歇后语为中心
摘要:谚语和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其形成与流传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在众多谚语和歇后语中,涉及明清章回小说的自成系列,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反映了章回小说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有关章回小说的谚语和歇后语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它们在小说名著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论述了它们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内涵的体认,并说明了章回小说与谚语和歇后语艺术性的关系。
关键词:章回小说 谚语 歇后语
谚语和歇后语构成的所谓熟语是民间语言的精华,其形成与流传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通过谚语和歇后语,我们又可以考察这一文化背景。由于章回小说在谚语和歇后语的形成与流传中充当过文化背景的作用,通过后者也自然可以考察其在民间的影响。事实上,已经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特殊而丰富的语言现象,不过,因关注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与资料也有差别,其间仍有值得进一步辨正与申论的余地。
一、有关章回小说的谚语和歇后语的形成过程
由于谚语和歇后语是民间口语,考察其形成过程是十分困难的。但可以肯定,有关章回小说的谚语和歇后语在相应作品问世后就已陆续产生。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当首先辨明。
第一,此类谚语和歇后语赖以产生的背景,除了章回小说外,可能还有更原始的出处。因为不少小说原是据史敷演的,并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换言之,有些熟语可能产生于相关小说之前。例如“太公八十遇文王”比喻年老亦可有所作为,《封神演义》有此情节,故武占坤等编《汉语熟语大辞典》称此语本《封神演义》而来。但姜太公遇文王事,史籍早有记载,《孔丛子》即有“太公八十遇文王”的说法,元代王实甫《破窑记》杂剧也用过此语,足见其产生在小说之前。
事实上,有些熟语的出现在史籍中是有案可查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谓诸葛亮死后,宣王追击其部。姜维令杨仪反攻,宣王不敢进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这一谚语的产生就远在《三国演义》之前,尽管此书第104回对此有精彩描写,却并非它的源头。毋宁说相反,《三国演义》的渲染受到了谚语的启发。
同样,单就小说而言,考察熟语形成也不能脱离其演变。“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一句常用歇后语。据《武王伐纣平话》描写,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离水面三尺,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显然,考察上述歇后语的产生,不能只从《封神演义》着眼而忽视《武王伐纣平话》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更复杂。因为小说常与戏曲等艺术有同一题材,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民间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此情况下,要判定某一熟语的源头也并非易事。可考的自然也有,如《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谓吕布英勇善战,所骑良马名“赤兔”,《三国演义》也有相应描写,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谚语却早就见于元杂剧《三战吕布》。又如“猪八戒背媳妇———上了孙猴的当”所说事项不见于小说,却为戏曲常表演,其出于后者不言自明。然而,更多的还是那些无法遽断的熟语。如“关云长赴会———单刀直入”这一歇后语,本事见《三国演义》第66回。但在它之前,关汉卿作杂剧《单刀会》,流传甚广(宋元戏文亦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已佚)。因此,很难说上述歇后语一定出自小说而不是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