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专题]孟浩然研究

孟浩然的疏离

收录:2011-12-10  作者:雍容  来源:《文汇报》2009-03-23  点击:118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孟浩然研究专题、或者雍容评论集  

关于他的那个著名传说,似乎是他这种“两头不着”的境况的写照。《新唐书》孟浩然本传采纳了此说: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因友人引荐而忽然有了“面圣”的奇遇,朗诵的却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句子,不但“明主”不悦,“故人”也不见得欢喜。联系到他后来失约韩朝宗,也终于没能留任张九龄幕府,这究竟是自觉的选择,还是被冯梦龙写入话本作背运的笑料,真是难说得很。

要说谁最好地“解决”了出世入世的矛盾,那一定不是孟浩然,而是王维。荣与辱,进与退,王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看破的也都看破了,所以他暮年诗作里的恬淡是真恬淡。孟浩然的恬淡里仍然有焦灼:“予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孟浩然是幸运的,他不曾经历杜甫安史乱中乱后的流离,不曾经历李白暮年流放夜郎的狼狈,甚至不曾经历王维身陷贼中的尴尬,生死河山全盛时。但也因为他总是提步又止,不曾真真切切的去“走上一遭”,他与“外面”的世界始终疏离。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若是把“材料”当作“才学”看,苏轼的说法难免带着宋人惯有的刻薄,难怪闻一多先生要反唇相讥,替孟浩然鸣不平。但是,不够丰富的人生与对世间有限的关照,确实限制了他的创作。我们不能不欣赏他那些精妙自然的篇章,但如以现存诗作而论,则不免于单调。一些诗意,有类一桶水倒来倒去。他与王维齐名并尊,但王维诗从体裁、题材到意象丰富变化,都非他能及。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2/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