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古代文学[专题]白居易研究

说《长恨歌》的“恨”

收录:2011-12-10  作者:张文初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点击:151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白居易研究专题、或者张文初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没有人怀疑《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内容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但一个尖锐存在却又长期没有被充分重视的现象是:此诗的重心不是写“爱”而是写“恨”,从直接层面来说,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来自爱,而是来自恨,来自唐玄宗的恨,杨贵妃的恨,来自于作者的恨。

重在写“恨”,从诗题即可见出。如果是一般性的歌咏爱情,题目应该是“长爱歌”,而不叫“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写诗讲究“卒章显其志”,即在结尾时把全诗的主题点明。此诗的结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说“此爱绵绵”,而说“此恨绵绵”,亦可见全诗主旨所在。

诗中内容的安排与诗题同一,以“恨”为重点。《长恨歌》全诗分两大部分:1.主人公相聚的欢娱与死别;2.死别后的悲恨。全诗共120句,真正写相爱、相聚之幸福的只有26句,即从“回头一笑百媚生”起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止。其它3倍多的篇幅、近80句全在于写唐明皇的悲恨和追寻。

从感情质地上来说,诗中正面对于爱的歌颂声小力微,与正面对于恨的表现相比不啻天壤。前面32句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相聚相爱,当然含有歌颂的成分:既歌颂杨妃的绝代风姿,也歌颂唐杨之间难得的遇合与相互的倾心。但问题是,这32句诗里同时包含了作者的嘲讽与批评:李杨的欢爱建立在对自身人生责任的漠视之上,建立在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毁坏之上;唐明皇沉湎于欢娱,不理政事,为得杨妃欢心,隳坏朝纲,结果导致他个人与整个国家的巨大灾难。这样的嘲讽是严厉的,是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此种嘲讽成分的加入使歌颂的力度大大降低,使正面展开的李杨爱情的魅力受到严重的损毁。后面写明皇的悲恨则完全不同。从回归路上到往日宫廷,从人间到天上,从身边男女到自然景物,从春风桃李到秋雨梧桐,作者调动了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写明皇的悲恨。一方面,表现的角度、方式、层面丰富多样,另一方面,被表现的“恨”又极为纯粹、集中、单一。作者对明皇的悲恨只有一个价值判断:同情与歌颂;对这种悲恨所具有的力度与深度则极尽可能地加以渲染,加以强调,使之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能否认恨自爱生,恨中含有爱,恨的强烈正说明爱的深沉。恨和爱的这种逻辑关系使人们可以把《长恨歌》理解为“长爱歌”,使人们可以把《长恨歌》归结为爱情诗。但恨与爱毕竟不同,由恨来体现的爱与用欢娱幸福来表现的爱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价值。既然作品重在写恨,在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时就应该从恨的角度入手,而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对于唐杨爱情的歌颂或者批判。从恨的角度去理解,可以发现“恨自爱生”仅只是《长恨歌》中爱恨结构的表层逻辑关联,更深层的联系恰是其相反的一面:爱自恨生——明皇爱情的价值来自他的恨,明皇真正的爱来自他的恨。从诗中前后的描写可以看出,唐杨爱情的价值并不来自他们相爱的现实行为与欢娱体验,并不来自他们相爱的肯定性,而恰恰来自其否定性:恨。前32句正面写唐杨的相互爱悦,写他们相爱的肯定性,由于其内含了恶与丑,内含了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读者并不觉得特别美,除了杨妃的国色天姿能够唤起读者的一些美感之外,两人的遇合与相互倾心这本来很美丽的情怀在其灰暗的现实政治效应的污染下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到后而,杨妃死后,明皇陷在深深的痛苦之中。行宫见月伤心,夜雨闻铃肠断。朝朝暮暮,春去秋来,心如刀割。这痛苦,却有如炼狱,汰除了明皇感情中的污垢,恋情因之纯净、深沉,晶莹圣洁,价值连城,具有了强烈的审美感染力。由此可见,明皇心中真正有价值的爱,千古之下不失其震撼力的爱,是从其恨中来的。

说《长恨歌》的“恨” 共有4页,您还有3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说《长恨歌》的“恨”》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说《长恨歌》的“恨”》点赞!
精彩图文
“一枝藤杖平生事”——宋代文人的杖及其文化蕴涵
“一枝藤杖平…
曹操后世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曹操后世为何…
水浒乱弹——炊饼
水浒乱弹——…
杜甫草堂唐代遗存的信息与价值
杜甫草堂唐代…
美人黄土的哀思——《红楼梦》的情感意蕴与文化传统
美人黄土的哀…
钱文忠说《弟子规》
钱文忠说《弟…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