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

收录:2011-12-10  作者:张业松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20083  点击:297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业松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一般认为,一九七七年第十一期《人民文学》发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起点。如果对此不存异议②,二○○七年就正好是“伤痕文学”诞生三十周年。三十年过去,“伤痕文学”的“风水”轮转到了哪里?作为曾经揭橥了改革开放的先声,开启了“文革后文学”大幕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在今天还有值得关注的价值吗?当此之际,带着这样的疑问追本溯源,对“伤痕文学”的缘起及内涵做一番考校,或许不无意义。

通过简单的梳理,本文认为,过去对“伤痕文学”的讨论过于局限于风格流派的层次,而忽略了它作为受压多年的社会能量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第一个突破口,或者说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文学先声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基于过去年代所造成的社会和文化“伤痕”、且作用于“伤痕”的文学表达,并不只是存在于一九七○年代末至一九八○年代初,而是广泛存在于整个“新时期文学”中。鉴于其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作用于时代文学的深入性,以及所包含和释放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丰富性,这一类的文学应该被概括看待,作为具备文学思潮性质的文学现象,或干脆被放在文学思潮的层次上来讨论。在此基础上,整个这一时段的文学史,亦可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伤痕文学阶段。

首先明确,将《班主任》视为“伤痕文学”的起点只能算是事后追认,因为作为文学史术语的“伤痕文学”的出现要晚得多。朱寨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写道:

“伤痕文学”的提法,始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文汇报》发表短篇小说《伤痕》后引起的讨论中。之后,人们通常习惯地把以揭露林彪、“四人帮”罪行及其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内外创伤的文学作品,称之为“伤痕文学”。有人把“伤痕文学”又称为“暴露文学”、“伤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蕴含着明显的贬斥、不满之意……也有人给“伤痕文学”以极高的评价。尽管“伤痕文学”的概念是否科学还值得研究,但关于如何评价“伤痕文学”的论争,却激烈展开,波及甚广,一直延续到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③

《伤痕》是当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本科生卢新华的课堂习作,在班级墙报贴出后,引起校园轰动,随后被上海《文汇报》发掘、发表。鲜为人知的是,在被《文汇报》发掘之前,这篇作品曾遭《人民文学》退稿。当时的《人民文学》,应该正处于发表《班主任》带来的兴奋中。这一历史细节是否正好说明了《班主任》和《伤痕》内在质地上的某些差异,可以讨论,但至少,这一细节的原始出典值得记取。当年责编《伤痕》的《文汇报》高级记者钟锡知说:

……我和卢新华在文艺部办公室见了面。一开始卢新华就告诉我,两个月前他向北京《人民文学》编辑部投寄了这篇小说,但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铅印的退稿信。他说他并不遗憾,相信小说会有问世的一天。我跟他说,你的想法会得到支持,《文汇报》会冲破阻力发表你的小说。

他还说:“小说《伤痕》的发表,也给文坛带来了整整一代‘伤痕小说’和‘反思文学’的兴起,其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初衷。”④ 他是对的。

但究竟是谁最先使用了“伤痕文学”这一术语,笔者见及的其他材料也大多语焉不详。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谈到“围绕《伤痕》等作品,在一九七八年夏到次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时,为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加注说:

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 共有9页,您还有8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9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点赞!
精彩图文
报告文学2012:为尊严而战
报告文学20…
渡边淳一的“恶之花”
渡边淳一的“…
作家不可以为奖项而写作
作家不可以为…
栖息在芨芨草尖上的魂灵——读《蒙古里亚》
栖息在芨芨草…
对张爱玲的忠实
对张爱玲的忠…
从《秉德女人》看东北作家的整合与超越
从《秉德女人…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