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李少君:最好的称谓是“诗人”

收录:2011-12-10  作者:张滢莹  来源:《文学报》2009-10-22  点击:824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滢莹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李少君说,他们那一代人,在一种诗的浪漫气氛中成长。1985年踏入武汉大学时,他对诗歌没什么了解,也并不怎么写诗,却目睹了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最后的辉煌。“那正是中国诗歌民间社团的最鼎盛时期,徐敬亚发起的诗歌流派大展,在我们脑海中,至今仍是那一年最重大的事件。那时,武汉的文学社团也多如牛毛,我们武汉大学八五级的几个人,也办了‘珞珈诗社’和‘浪淘石文学社’,并自称‘珞珈诗派’。我们每天碰头、交流、朗诵新作,和南来北往的诗人们见面。我并不太写诗,可也为他们所感染。”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这样写道。

自那时起,诗歌的魔力便将他紧紧攫获。直到在海南参编《天涯》,为陈先发、伊沙、杨健等10位青年诗人出了一辑“九十年代诗歌精选”的专辑后,他才觉得,自己可以、也应该为诗歌和诗人们做些什么。至今,《天涯》都为诗坛新秀和不为人知的佳作留有一片天空,李少君则一刻不停地向着他的诗歌理想进发。对他来说,杂志主编、大学兼职教授、评论家等种种头衔,都大不过一个“诗人”之名。

新诗是一场失败?

季羡林数年前这句话,将中国新诗全盘否定,引发了无数争议,李少君认为,这其实是对于新诗缺少文化根源的批判。“说新诗没有根,是因为它本是‘五四’时期为了批驳传统文化而诞生的产物,新诗创作概念与手法基本都是从西方模仿来的,与古典诗歌基本没有关系。”从新诗诞生起,对于西方诗歌思潮中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的追逐就从未停止,看似热闹,实则乏力,新诗始终缺乏稳固的文化根基。“‘五四’之前古体诗歌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是事实,但如何转型以及怎样完成新诗的转型却是讨论至今的问题,这和中西方对于诗歌的不同理解有密切关系。”他说。西方诗学尤其是现代主义强调“对抗”、“个体”的观念,诗人需要站在社会的高处批判和纠正不完美的现实,精神与物欲之争、上帝与魔鬼之争是西方诗歌永恒的主题,而中国传统诗学充满对于“超越”与“和谐”的追求,诗歌教导了中国人如何看待生死、悲欢等宏大叙事观念,在没有宗教信仰的儒家文明中使人们内心平和。“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在根本上的分野,使得‘全盘西化’的新诗尝试显得急功近利,走到今天,新诗还是应当从传统中吸取创新的资源和力量。”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亲历着中国现代诗歌由极盛走向低谷的过程,李少君并没有过多调适。在他看来,这只是一种文化形式随着社会发展所进行的自我适调,他对于当代诗歌三十年的历程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本身仍旧是“自上而下”的产物,通过高干高知、文学青年的探索逐步向外辐射,随着教育的普及,诗歌才慢慢走下朝野,深入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灵。“朦胧诗本身是文化垄断的产物,其源头是‘灰皮书’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第三代诗歌虽然显得丰富多样一些,但大部分还是向西方现代主义学习的延伸,按当时的说法,是‘补课’。”他说。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盘峰论战之后,诗歌垄断的口子才终于被撕裂。

他回忆说,当时知识分子精英中,一部分继续寻求新诗现代化,探索西方诗歌技巧和自身个人生活的联系,探索“叙事性”;另一部分主张要与中国普通民众相联系,吸纳中国本土资源,成为“代言民间”的一批人。诗歌真正的“自下而上”,则是在新世纪包括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中崭露头角的。

诗歌发展中的“草根性”

李少君:最好的称谓是“诗人”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李少君:最好的称谓是“诗人”》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李少君:最好的称谓是“诗人”》点赞!
精彩图文
《童年河》:意外的收获——读赵丽宏儿童文学新著
《童年河》:…
走过《合江亭》,从爱情到生活
走过《合江亭…
怎样的课才是有文化的文学课
怎样的课才是…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2010年短篇小说综述
不摇香已乱,…
奥康纳为何如此“邪恶”?
奥康纳为何如…
厚重的历史 沉重的书写——读《血魂——黄骅将军》
厚重的历史 …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