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诗歌写作的功能性变化

收录:2011-12-10  作者:王光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02/2  点击:51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王光明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王光明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2,“论90年代的中国诗歌”一文中说:直至80年代,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主题一直是比较单纯和明确的,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比较集中,但到了90年代,它变得复杂多了,现实已不只是外部侵略和本土暴政中的焦虑与绝望,而是后威权社会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压迫力量;诗歌在财经挂帅的市场社会,也已被放逐到边缘的边缘,许多人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不只是诗的语境变了,也是诗人和读者对诗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诗是一种行动的语言,一种改造社会的工具,还是个人与存在的一种对话,一种思维与想象的言说?诗人是文化英雄、社会斗士,甚或先知和预言家,还是既非信仰的骑士又非超人,只能在寄寓权势的语言中游戏的凡夫俗子?写诗是根据“社会订货”的需要,还是要表达内心的感动与领悟,出于交流和分享的愿望?等等。这都是进入90年代后诗人们思考的问题。在社会转型与诗歌探索的交汇点上,中国诗歌的确存在作诗姿态、想象方式、抒情观点和阅读期待的自我调整,正因为此,提出要“重新做一个诗人”和“重新做一个读者”,意味着诗歌写作的时代代言人的角色定位和运动性、思潮性现象(这是集体写作的表征)淡化了,写诗不再是直接参予社会生活的方式,诗的阅读也不再是公共生活中的盛事,而是成了个人探讨人与世界关系的独特语言形式;诗收拢了野心,从驱动时代变革转向了个人意识和想象方式的关注。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歌写作的功能性变化》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诗歌写作的功能性变化》点赞!
精彩图文
“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
“叶氏三代”…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讲好中国…
以悲悯的手撕开城市的疤痕
以悲悯的手撕…
童道明:年龄不是问题
童道明:年龄…
诗性·历史·真理——评金一南新版《苦难辉煌》
诗性·历史…
童话探索:重在追求艺术品质
童话探索:重…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