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可以没有边界,作家却不能没有良知。只有那些承载了我们的审美感知,承载了我们健康
纯文学,一个美丽的泡沫而已
所谓的纯文学,是不存在的。文学是社会的折光,没有纯社会,就没有纯文学。
纯文学的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似乎并不存在。那时,文学就是文学,她以独特的方式,为时代开启了灵魂解放的门户。可很快地,那种值得尊敬的文学没有了。作家,也变成了一个不再承载尊重的名号。几乎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纯文学”的说法。这既关乎文学书写的文本,又关乎文学容纳的内涵。前者,要求文本文体的规范化;后者,要求内容的纯净叙事性。应该说,这是文学精神的抗争和呐喊。
可是,认真想想,纯文学的说法还真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首先,什么样的作品文本是纯文学?纯粹的故事文本?新奇的形式创造?仅仅改变文字排行的爆炸新诗?认真审视,大约没有人敢于确定一种足以成为范式文本的纯文学楷模。
其次,什么样的文体是纯文学?只有诗、词、歌、赋与故事话本吗?如此纯法,文学中的人物,大约大部分活动都无法写了。文件不能发,军令不能颁,专家不能发言。虽然,我说得有些极端。可谁能告诉我,文学要纯到什么程度,才是纯文学?
再次,什么样的内容是纯文学?只写“生活”不写“业务”的作品?家族史发迹史升官史创业史流亡史?反映现实或者批判现实?凡此等等,也无法明确界定。
第四,就创作主体说,什么人的作品是纯文学?更没有答案。职业作家的?业余人士的?网络写手的?中学生写作明星的?都说不清。
客观地审视,所谓纯文学,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普遍说法。它既没有严格的理论界定,也没有明确的现实所指。它只能是一个文不对题的美丽泡沫。虽然许多人都在吹,似乎是越吹越大,越来越光鲜;但是,它终究是一个泡沫,承受不起轻轻一弹。
呼唤新生,而不是寄希望于大扫除
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度变化,不是有没有纯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至少,它隐藏着三方面的因素。
一则,裹挟着大量精神病毒的社会新思潮,大规模地稀释了当代文学。文学,已经变成了一个病毒弥散,同时又抗体新生的诸侯天地。不要忘记,文学的根基特征是社会性,是最容易随着社会步调而发生深刻改变的一个人文领域。
二则,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阵地,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确立的职业作家制度,及其生成的作家群。这仍是当代文学的基本阵地。这样的文学群,过的是一种写作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写作。这个基本阵地中的作家,面对被稀释被改造被变形的文学深度变化,他们不知道病源在哪里,无所适从,进退失据,不知如何应对。他们是纯文学理念最基本的提倡者,也是最基本的坚持者,这是很正常的。与之相对应,当下社会中许许多多的业余写作者,仅仅是将写作当成正常生活的内容之一,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能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是一种生活的写作。所以,他们对文学形式的变化,从来没有什么惊讶的表情。
三则,当代文学的诸侯乱像,是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发生深刻变化的反映,是正常而健康的人文现象。历史地评价,这是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很可能获得再造新生的转折时期。我们没有理由回到苍白病态的纯文学道路上去。佛教教义中的凤凰,是一种战力无边的神鸟,它可以吞噬一切邪恶的猛禽走兽;可是,体内邪恶的聚集,却要使它每隔五百年必须投身烈火一次,焚烧自己,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