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心》 王兆胜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读散文集《天地人心》,感动良深。这本散文集谈天说地,读书品人,题材不可谓不宽,兴趣不可谓不广,但读完全书,掩卷回味,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深深灌注在这本散文集中的一种情怀,这就是对柔者与弱者的歌颂。
柔是对事物性质或状态的一种描述,它表示软而富有韧性。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的物体以其形状与性质的特点而成为柔的象征,如月光、流水、和风、细雨等等,从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集子的开篇之作题为《柔韧之道》,从这种编排上就可见作者对感悟与张扬中国文化的柔性特质的重视。在作者看来,柔是一种给予,恰如母亲之生儿育女,草木之开花结实,只知奉献,从不索取(《给予之福》);柔也是一种谦逊,正像水之甘于下位,虚怀坦荡(《水的感悟》),花絮之落地无声,卑己自牧(《杨柳花絮轻似雪》);柔更是一种和谐,人与人、物与物、自然与自然,一切都各顺其性,各安其位(《和谐之美》)。天地之间,有刚有柔,中国的道家文化将柔视为道的根本,以无为来治理人事,以不争来协调自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包含巨大、意义深刻的生存智慧。在《柔韧之道》一文中,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形容词来赞颂柔,他说:“一句话,柔韧就是一种余地,一种弹性,一种温润,一种仁厚,一种韵致,一种和美。”作者这样赞颂柔,当然不只是对于某一种物性或物态的偏好,他是将柔提升到自然之道的境界来认识的,所以他把“柔”赞为“天地道心”。
对于弱者的礼赞也是这本散文集的一个特点。散文集中有不少篇什,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弱者的关注。如《现代书生古典心》一文中,写作者对水滴在热锅中的抵抗与挣扎所生起的恻隐,写作者对小金龟的孤独寂寞的理解与沉思,都透露着作者面对弱者时油然而生的仁慈之心。尤其是在第四辑“情系长天”中,作者特别写到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也没有什么人生成就,更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是残疾,有的是高考不中的落榜青年,有的终身碌碌,有的英年早逝……在以成败财富论英雄的世俗的眼光中,他们无疑都是弱者。但作者对他们充满着依念与感怀,这种依念与感怀不只是因为浓厚的亲情,而且是因为作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另一种人性的光辉。在社会的最基层,他们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奉献,然后默默地死去。他们生活得十分艰难,但是他们相濡以沫,从容达观;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以一种天生的慈仁,对父母尽孝道,对幼辈尽仁爱。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就多写英雄传奇,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对于小人物、对于弱者的关注,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优秀的传统。作者是研究现代文学的青年学者,从这本散文集对弱者的礼赞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坚守。
推举柔韧,显示出的是一种生命智慧;礼赞弱者,显示出的是一种人生关怀。前者是天地道心,后者是天地仁心。所以作者用“天地人心”来给自己的散文集命名,所要表达的也就是如何以这种“道心”与“仁心”来面对天地间的人与事。当今世界,人与人、国与国,弱肉强食,纷争不已,人对自然的掠夺更是贪婪无厌,现代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加促进了强力文化征服世界的欲望。人心向往刚性,崇拜强者,社会则日益分裂,文化则日益燥烈。在这样的生存与文化背景中,作者甘愿做一个柔弱力量的歌者,这不只是一种题材上的取舍,而且显现着作者内心深处对文化建设的一种焦虑,对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