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评曹征路的小说《那儿》

收录:2011-12-10  作者:季亚娅  来源:《北大评刊》2007年第5期  点击:1102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季亚娅评论集  

《那儿》的人物描写带着“左翼文学”特有的神性光辉。李杨在谈到“左翼文学”时曾说:“革命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革命的神性色彩,在这个层面上,神性体现为对世俗性的超越。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革命实际上内在地暗含着一个使人成为神的过程。革命的神性力量,使个体突破日常伦理的行为获得了直接通向终极的价值确认,进而使‘人成为神’”(注:李杨:《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第190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小舅”这个人物似乎一开始就具有理想主义的本质: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一心为工厂和工人利益着想。就连他的亲人“我”看来,这“也太崇高太伟大了,所以我不太相信。”小说多次描写“小舅”神话般的传奇经历:他文化不高,但胆识过人,青年时代当技工时就曾有过为国争光的辉煌历史,而他北京上访的经历则可谓智勇双全。在维护工人利益和保护国有资产流失上,他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来祭奠自己的理想。就连小说设置中显然和“小舅”具有同构性的“义狗罗蒂”,也具有与众狗不同的忠义和刚烈,被抛弃在异乡后百里寻家,不能忍受再度被驱逐的命运,竟从龙门吊上跳下自杀身亡。小说提到“小舅”的脸上有“一种神性的光辉”,提到他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使命”,更借用下岗工人组成的教友会里歌颂主的赞歌来赞美“小舅”。显然,作者是把“小舅”当成了工人阶级的救世主来描述。为了使“小舅”这种明显不同于普通工人的品质合理和可信,作者为他设置了“工运英雄”的家庭血统,向血统和出身来寻找“小舅”崇高品质的来源。这又让我们想到左翼文学作品的借用“血统”表现“阶级属性”的惯用手法。这似乎也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苦心,现实生活中“小舅”这样的人物到底是否存在?但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小舅”这个人物形象的价值。面对超越凡俗的“神性光辉”,我们看到的是信仰的力量。真实一旦和信仰相联系,它就不再存在于我们的感觉里,而存在于我们的理想和希望之中。类似的还有小说神话般的大团圆结局,这种想象性的解决方式也许并不意味着虚构,因为它恰恰就是人们愿意看到的解决方式。如果一种关注现实的文学不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希望,寄托我们的理想,那我们是否需要这种文学?小说感动我们的,恰恰是这些对凡俗生活的超越。

“左翼文学”传统的复苏和它的力量——评曹征路的小说《那儿》 共有4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页次:2/4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