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现实一直在不停“被制造”: 一会儿木子美,一会儿韩寒,一会儿米卢,一会儿芙蓉姐姐,一会儿于丹,一会儿宋庄,一会儿汶川,一会儿小沈阳,一会儿是“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会儿袁腾飞,一会儿曾轶可,一会儿巴菲特,一会儿魔兽,一会儿劲舞团,一会儿google,一会儿qq,一会儿myspace,一会儿youtube,一会儿淘宝,一会儿blog,一会儿twitter,一会儿麦道夫……当中国的现实被当代艺术制造成为潜规则之后,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将能够准确概括类似网络“一元秒杀”超级变化的现实呢?
多学学人家乔布斯吧,“苹果的产品必须持续使人欣喜”,可是今天中国的艺术呢?总不能让“不能太中国当代艺术了”,成为新的流行语吧,不过似乎也很难说。
中国创造的力量从哪里来呢?诸如昆曲,京剧,老子,许三多,模特,红楼梦,易经,牡丹亭,北京烤鸭,泼墨,中药,书法,中国功夫,丽江,旗袍,敦煌,丝路,武侠,长城,秦俑,李白,禅宗,绿茶,中国红,春江花月夜,庄周梦蝶,还是当代艺术呢?……
原文标题为“当代艺术不能太中国足球了——也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发现当代”策展人anton在接受搜狐访问时,认为“没有人知道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还没有对当代艺术有很固定的界定,虽然近些年有很多的展览,出现很多的艺术家,但是当代艺术从哪里发生,今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并没有固定的结论……”。
据意大利《安莎社》报道,意大利蒙扎商会在意大利米兰、罗马、拿波里和蒙扎四个城市600位市民的问卷调查显示:43.4%的市民表示不愿意购买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服装产品。33.4%的市民表示愿意购买。市民对原产地的标签的在意和认知程度在增强。仅有5.5%的市民不看标签。在这些城市中,53.6%的拿波里人表示要避免购买“中国制造”的服装产品。
《环球企业家》杂志在2008年竞争力专题中这样认为,60年后,世界孜孜不倦谈论的,是中国世纪。就像15-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8-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以及20世纪的美国一样。文章特别指出,中国企业的“中国制造”现象也到了新的洗牌时刻了。
列举以上三段没有直接联系的材料,但是和中国当代艺术接下来要发生的变化很可能紧密相关,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当代艺术自身发展处于新一轮极为微妙但一定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裂变”前夕,而这次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开始升级的。
在中国社会现实时刻发生着巨大变化之时,像服装行业一样,当代艺术的“中国制造”切入到“中国创造”,看来也挡不住提前摆到前台来了。
30年的当代艺术已经被阶段性总结够了吧,能不能暂时停一停,毕竟最初30年的发展不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上限,现在中国艺术界对这个问题应该看得要更清楚一些了吧。那么30年之后呢,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在哪里呢?这应该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留给中国当代艺术的直接课题。
金融危机之后,艺术的新世界将开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危机都是视觉重新调整,创新取得突破的机会。这一轮,“中国创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但是又有哪些艺术家以及包括批评家在内的各类当代艺术操作员开始编写新程序的准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