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中外艺术

也忧丹青少知音

收录:2010-9-20  作者:徐红梅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56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徐红梅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有多少年轻人喜欢中国画?一位大学教师曾经在课堂上做过问卷调查: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画、油画、卡通、影像四类优秀作品各十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结果显示,16%的人选择了中国画,91%的人选择了油画,72%的人选择了卡通,21%的人选择了影像。中国画在这些“80后”学生中的喜好度是最低的。

美术专业学子的选择也不容乐观。“艺考”虽然很“热”,但是在许多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一直是报考的“冷门”,通常考不上设计、油画等“热门”专业的学生才会勉强迈入中国画之门,或者是成绩偏低的学生被“分配”到中国画专业,真正爱好中国画而报考的学生少之又少。结果是,进入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未曾碰过宣纸和毛笔,只能从零学起。

不论上述调查有多大代表性、专业的选择有多少依据,作为一门国粹,作为超越国界的艺术语言,中国画不能为本国的多数年轻人所喜爱,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丰子恺在《中国画与西洋画》一文中曾指出: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普通。的确,中国画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内涵、哲学观和审美观,历代优秀作品渗透着各个朝代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大唐的恢弘气象、宋人的广大精微、元人的简淡高逸、明清的奇峰错列、近现代的西风东渐、当代的多元迸发……能够在欣赏中解其中之真味,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一定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一定的人生沉淀。但是,年轻人对中国画的疏离仅仅是因为“曲高和寡”吗?不止。在他们的眼中,中国画不是“趣味高远”,而是“暮气沉沉”、“太土”。

西方文化的冲击、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并改变着整个世界。油画状物的精致和色彩的绚丽、当代艺术形式的新颖多变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喜欢时尚和视觉感受的年轻人。中国人的审美观从来没有如此纷繁复杂过——西方的、现代的、世界同一性的审美趣味与传统美学相互纠缠。在这个五采争胜、流漫陆离的全球化时代,以宣纸为媒介、以水墨技法为主的中国画,在很多方面似乎无法和各种当代艺术相抗衡:她没有装置艺术以物质材料表达消费文化情感的直白,她没有影像艺术视觉感受的炫目和叙事的生动,她没有行为艺术表达艺术观念的直接,她没有动漫艺术的轻松诙谐……相比之下,中国画似乎缺少新奇,似乎缺少通向年轻人心灵体验的空间。

隔膜源于文化的疏离。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上个世纪的断层、在新世纪的缓慢复苏,使年轻一代从小便失去了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的可能。另一方面,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文化结构的崩塌、书写方式的改变、诗的没落等,使中国画正在逐步失去赖以借助的文化和历史依靠。这其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西方教育模式的普及,使中国学生从启蒙伊始便远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专业学子从一开始学画接触到的便是西方美术体系: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到高考应试直至大学课堂,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成为各美术专业共同的大课。对基本技能的加强和对中国画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内涵的忽视,再加上美术史论的西式架构,美术批评西化的学术用语……让校园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与传统文化的生疏与隔膜中,对中国画从不了解到不接受、不喜爱。

不能不面对,在新媒体艺术的直观便捷愈来愈甚、更多新的艺术门类不断抢滩分流的今天,中国画面临的尴尬与窘境:自上世纪以来,在一个来自西方的新视角下,在愈来愈广阔的世界视野中,传统中国画不但失去了画坛至尊的地位,也早已不能与西画两分天下,她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努力挣扎,不断革新,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得以丰富,贴近生活、色彩运用、视觉冲击力等方面得以强化,却又不断受到质疑。

也忧丹青少知音 共有2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尾页  页次: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也忧丹青少知音》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也忧丹青少知音》点赞!
精彩图文
华丽大气展现谋式风格 鸟巢版惊艳台湾
华丽大气展现…
“梅花湖北”先报春——品味“百花迎春•梅花湖北”
“梅花湖北”…
剧本类型丰富 中国戏剧:选拔人才 创意经典
剧本类型丰富…
《钢铁年代》:从剧作的成功说起
《钢铁年代》…
百年租界建筑:海派文化由何而起
百年租界建筑…
流行音乐里的故事
流行音乐里的…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