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一般认为鲁迅精神主要是西方的个体主义,现在看来比较复杂,这里准备分析一下鲁迅精神的复杂性。这方面先看日本学者、汉学家与海外华人的看法,在这些学者的观点中可以找到一些参照的地方。
鲁迅(lu xun,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在日本家喻户晓,日本学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翻译《鲁迅全集》,内容完备。日本的菊花与刀的精神属于儒家文化圈,日本与中国同时面临现代化的问题,显然,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积极的,中国的鸦片战争是被动的,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在《鸦片贸易史》这篇文章中对中国的鸦片战争有很经典的分析 [1]。日本学者看鲁迅与国内学者很不同,日本很重要的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1910-1977)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书《鲁迅》,对竹内好的鲁迅观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竹内鲁迅。他的主要一个观点是,从近代开始,西方与东方形成了一种前进-后退的关系,竹内好认为在日本是绝对出不了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的,日本人在西方面前很少抵抗,而鲁迅是尽力抵抗,这是中国人的民族心态的表现。日本的现代化是投机型,中国是在坚持中西化的回心型 [2]。对“竹内鲁迅”就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了,鲁迅不是很强调西化,怎么极力抵抗?其实竹内好想说的是,中国人有大国的民族心态,中国人的西化是有立场的。竹内好认为鲁迅还是站在中国的民族立场上吸收西方文化。鲁迅西化的态度是拿来主义,这应是竹内好想表达的意思。
鲁迅自己的思考要复杂的多,鲁迅《阿q正传》要彻底揭示中国的国民性,要刻划中国人的魂灵出来,阿q精神的主要特点:中国人的自欺,精神胜利法,合群的盲目的自大。这个与美国传教士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的中国人分析有对应。鲁迅的批判也是自我批判,这是鲁迅的伟大。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很清晰谈到了他的文化观,就是拿来主义,这一点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写的《文化偏至论》中说得很好:
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鲁迅全集》1卷,56页 [3]。
鲁迅的拿来主义就是提倡: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价值的部分,另一方面将西方文化的优秀的部分勇敢地拿来。这里引鲁迅的一段感想,来看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鲁迅对胸襟之博大的汉唐盛世很怀念,鲁迅1925年2月9日写的《看镜有感》中:
遥想汉人多么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俗字么?……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薰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之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鲁迅全集》1 卷,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