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当代文学[专题]台湾文学

台湾早期新诗的精神裂隙和语言跨越

收录:2011-11-6  作者:黄粱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104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台湾文学专题、或者黄粱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台湾新体诗的出发,根源于对旧体诗的反动,时当一九二○年初,由在北平求学的台籍青年张我军点燃新旧文学论战的爝火作导引,而其历史背景则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台的殖民统治。当时的旧体诗因袭形式、情感,没有真实内容,更败德的是玩弄旧诗的人以吟诗颂德巴结统治阶层。台湾新诗主张语言的形式解放与真实生活内容,大致呼应五四新文学运动对新体诗的见识,也符合年轻作者的改革需求,从一九二三年起,渐渐有白话新诗的写作与发表。以日文写作的台湾新诗以一九二三年五月写作,一九二四年四月发表于《台湾》杂志的诗的模仿组诗为最早,作者追风(谢春木);以中文写作的台湾新诗则为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写就,一九二四年三月刊载于「台湾民报」的假面具为始,作者施文杞。台湾白话新诗基于历史命运,语言工具从其发源时期即分歧为中文与日文两条路线。中文写作者须面对文言向白话转变的语言结构调整学习;而日文写作者初期要承受以异族语言反抗异族统治的精神自我龃龉熬炼,战后从日文再向中文蜕转者更是饱尝精神裂隙和语言跨越的双重困扰,心路历程悲壮,启人深思。

依据羊子乔「光复前台湾新诗论」一文的规划,日据时期台湾新诗的发展厘分三阶段,简述背景与进程如下:

奠基期

从一九二○年至一九三二年,即「台湾青年」创刊至「台湾新民报」,由周刊改为日刊为止。台湾新诗的奠基有两项主要难题,一是统治者高压在台籍作者精神与思想上的监视;二是语言工具上有新兴白话的实验摸索和民族尊严对日文语言殖民的排斥,艰难而仿徨。此时期的中文诗主要作者为:崇五、赖和、杨守愚、杨华、张我军;日文诗主要作者为王白渊、陈奇云、郭水潭。由于置身异族统治的箝制下,新诗作品普遍呈现反抗的特质,兹举一九二七年台湾民报白话诗征选第一名作品误认(崇五作)为代表,反讽隐匿于诗行间:

公园里的踯躅花,

不论看了谁都是笑。

狂蝶儿误认了,

--误认做对他有深长的意思。

每日只在她的头上飞绕,

踯躅花更是笑,

狂蝶儿呵!我说给你吧--

她的笑是冷笑--嘲笑。

成熟期

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即「台湾新民报」改日刊至日本政府全面禁止使用中文为止。此时期发表园地增多,尤其一九三四年台湾文艺联盟成立,创办「台湾文艺」影响巨大。日文报纸经常转载日本杰出诗人作品,台湾文艺青年并从日本导进西洋名家诗作及文学理论,对台湾新诗产生了思想与形式的广泛影响。此时期重要作者为:吴坤煌、翁闹、水荫萍、李张瑞、林修二、吴新荣、岚吼、梦湘等。中文诗延续社会写实的路线,诗情上愈加悲愤精神苦闷,了无心力捶炼语言;反倒是日文诗的写作接收了从欧洲传抵日本的现代主义,超现实思潮及手法,语言与意象运用灵活,颇具现代感,透过隐喻象征方式透视现实人生,巧妙避开了日帝当局的言论取缔,语言形式较受重视思考,精神内涵则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以「风车诗社」成员的作品为其典型。例举水荫萍的青色钟楼片

段(叶笛译):

发亮的柏油路上一点荫影在动

台湾早期新诗的精神裂隙和语言跨越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台湾早期新诗的精神裂隙和语言跨越》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台湾早期新诗的精神裂隙和语言跨越》点赞!
精彩图文
文化软实力与文学能动力
文化软实力与…
一位东方诗哲的幽灵——读《陶渊明的幽灵》
一位东方诗哲…
向着明亮和辽阔的那方
向着明亮和辽…
美籍华裔作家哈金:文学最高的成就是深入人心
美籍华裔作家…
托尔斯泰的火车站
托尔斯泰的火…
文章均得江山助
文章均得江山…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