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诗在九○年代出始进入所谓「黑暗期」,意即作者群与
读者群急遽萎缩的局面,尤其是新世代(三十岁以下)作者缺席现象
显著。以一九九四年出版的四本诗刊作调查:《创世纪一○一期》、
《现代诗复刊二十二期》、《笠一八四》、《台湾诗学第九期》,最
富于创造动力的新世代在刊物中所占篇幅微乎其微,约略只达二十分
之一,平均都在十页以下。推测可能因素有二:文化环境的变衍和诗
刊社群性格的保守封闭。两个因素都可在同年十二月复刊的《四度空
间八辑》上得到印证。复刊的《四度空间》无论形式内涵皆不逊色,
但在消费主义洪流中转瞬间就灭顶;更足玩味的是整本诗刊的定位正
是「新世代」,年轻而秀异的文本事实并不或缺,只是极度的边缘化
而已。
有幸「黑暗期」并没有延续太久,一九九五年台湾当代诗重又进
入了「转型期」,各大诗刊不约而同都推出了新生代专辑,文学社区
的开放带出生机蓬勃的文本结构调节,也冲击到文化现象的转圜枢纽
:九五年秋《现代诗》推出「隐匿的新生代诗人」专辑。九五年冬、
九六年冬《双子星》推出「断代?台湾现代诗专辑??」。九五年冬
《台湾诗学》推出「白开水诗社诗作大展」。九六年春《新陆》推出
「当代校园诗专辑」。九六年夏《创世纪》推出「新的声音」专栏。
这个专栏从一○七期四页迅速扩增到一一一期的十三页,如果加上创
作栏中的新世代文本,新世代文本已经进占了它合理的篇幅──三分
之一(即新世代、中世代、前世代各据一方的理想版图)。《现代诗
》复刊二十九期更是空前地将新世代的位阶推上了高峰,形成了新世
代和中世代平分天下的局面,前世代完全隐退。这个现象也出现在《双子星》第五期的诗奖专辑上。时代的变转何其迅速!新世代作者群
的活跃虽不能确保文本历史的拓进,但至少诗坛文学社区的营造有望
步入常轨运转。年轻作者特有的清新血性与和络的时代气息,一方面
刺激着不同世代作者审美知觉的顽固壁垒;另一方面年轻文本与读者
群(基本上也以年轻人为主)之间的诗意交感直接而强烈,铺设了「
创造读者」的可能性,文学社区得以扩增规模,诗坛不致在「写诗的
比看诗的多」的恶性循环中自绝于广大的文化场域不得解脱。因此,
新世代身分位置的重要性必须重新确认,「新世代」的发掘与专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