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圈里的书法家有很多。作家型书法家,其书法作品有着鲜明的文人特点,不管从哪个角度欣赏,都带有很浓的文气。
怎样看待作家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界已成为当下热论的焦点。书法家普遍认为,作家的书法作品应与其文学作品分而论之,或者说不能顺着作家的文学名气,去探寻其书法的理数。回顾百年历史,文坛有相当多的作家、诗人可以书写出功底深厚、舒缓劲健、力透纸背,完全可与书法家媲美的书法作品。如鲁迅、郭沫若、茅盾、于右任、叶圣陶、沈从文、老舍、姚雪垠、周而复、孙犁、刘征以及当下非常活跃的贾平凹、陈世旭、赵长青、黎晶等人,都能在文学以外,打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
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下全民所共识。窃以为,今后加入各级作家协会,书法水平是不是可以考虑作为参考,视为入会的基本条件呢?
这样也许难为了一些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作文与书法,历来彼此灌养,同源同道。古时哪一个文人不是书法家,哪一个书法家又不是文人呢?
作家没有理由拒绝或远离书法。
让人欣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中国文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作家圈里的书法艺术也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一、迫切申请加入书法家协会的作家日趋增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里,有相当一部分已是或正在申请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即已成为或即将成为“双栖会员”;还有一部分中国作协会员是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再有就是虽不是哪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但一直钟爱书法,是书法爱好者。
二、作家们频频举办书展。近两年作家和作家协会大兴书法展,一浪高过一浪。今年七月二十一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开幕。展览汇聚了王蒙、翟泰丰、马识途、邓友梅、高洪波、陈忠实、张贤亮、贾平凹、莫言、鲁光、王火、关仁山等百余位作家的丹青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们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和对现实的热情礼赞,体现了中国作家的精神风貌。
三、作家搞书法笔会。这一形式得到了广大作家们的青睐,形式多样,人数不限,少则几位,多则几十位,相聚一起围绕主题,展开丰富多彩的笔会活动。立意积极健康向上,充满爱党爱国的情怀,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法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书法展、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法展、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书法展等等。笔会增进了作家之间的感情,一边切磋书法技艺,一边碰撞文学创作的火花,颇有兴致,效果亦佳。
四、作家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书法界的有关部门或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们通过为作家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这一形式,提高作家书法艺术的技艺。为不断促进作家书法创作水平的提升,书法评论界大有担当,把为作家举办书法研讨会作为书法界的一项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作家的书法作品圈点、评论、把脉、评价,这大大为作家们提高书法技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作家出版书法作品出版物、宣传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作家,除文学出版物外,还出版了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集、宣传折页等。
作家爱书法,应该说自打有文字的那天起,就决定了这样一个骨肉关系。作家为什么爱书法、为什么对书法痴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理由: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础的要素所决定。二是可以光鲜和润泽作家由内到外的艺术气质与多维形象,使作家艺术特质之外延更加完善,使作家更加自信和豁达。提升其艺术美誉,延展艺术领域,灌注艺术实力。三是跨艺术界别有利于吸吮更丰美的艺术营养,结交书法界朋友,以书会友,使文学与书法撞击出绚丽的艺术火花。四是实现“以书养文”,即以作家的书法作品补养文学创作。目前我国能靠写作拿到版税的作家,寥寥无几,大多数出版物不但不挣钱,反而要掏自己的腰包。于是以书法补养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