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举行六十周年纪念会的那个晚上,我的邻坐是一位英俊帅气、举止优雅的男士,他便是阮殿文。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席间,殿文先生的话不多,三两句话,但每句都很亲切实在,让我有如逢旧友之感。我看着他一双坦诚的眼睛,能从眼神里看出一丝忧伤的情怀。
不久,殿文给我邮来一本他的散文集——《像大地一样》。读了这本集子,我似乎看清了殿文心底忧伤的根源。首先,是他幼时母亲的过早离去。《母亲的菜花》一文专门抒发这种情感:“那时候我还小,还不知道没有母亲,菜花就不会自己盛开;还不知道没有母亲,菜花只不过是大地上没有获得土壤的种子,不可能在我面前盛开出让我激动的金黄色的花朵……”虽然岁月无情,流逝了多年,但殿文心中亲人早逝的伤痛永远鲜亮,不能忘怀。这种情感在其他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中也时有流露,诸如《父亲进京散记》一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我的目光一接触到那些色彩、线条,眼前就会出现当初母亲坐在老家的火塘边看着我画画时的面容和身影,这时候我的眼睛马上就会湿润,直到眼前的画面慢慢模糊……”
生命是一条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只是这条河中的一段,我们的父母只能陪我们走过这一段中的一程,但他们与我们同程的时候,我们也许不会珍惜他们的存在,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母亲的过早离去,给殿文留下伤痛的同时,也让他懂得了珍惜所有的亲人,并为亲人的悲哀而悲哀、欢乐而欢乐。《一个漫游者的返乡日记》一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殿文的这种情感。病中的大哥,年近古稀的奶奶,回京时送别他的二哥、三哥还有家人,都给殿文留下了无尽的牵挂,他写道:“在车上,我三番五次地扭头回望湾湾田,回望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靠近的桃源坝子。眼泪在眼眶里旋转出很多幻影……”殿文的心思,是希望自己与家人、亲友一起过上团圆美满的生活,但家人与亲友受乡村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自己在都市谋生的不易,这种心思在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殿文苦于这种美好愿望的不能实现,我觉得这是他心底忧伤的第二个层面。
殿文心底忧伤的第三个层面,我认为是源于他的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博爱之心。一片小草,也许只是杂草,但在殿文的心灵里都是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在《我不是想和一片草场过不去》一文中,他这样描写他眼中的小草:“这些草长得非常茂盛,像是正约齐了要去某个地方游荡似的。当然,我想它们是想约齐了去王府井大街购物,因为那里总是卖着很多漂亮的裙子,长裙短裙草裙套裙,什么裙都有,简直让人目不暇接。”突然有一天早上,当他发现有人清除了这一片草场时,他内心的伤痛由此而生:“这一片园子里遍地是泪痕,还有斑斑血迹,密集的根部已看不出一丝欢笑的迹象。这分明是刚刚遭受过一场浩劫,一场血洗。”
《一个漫游者在迪庆高原》一组散文,体现的也是殿文这种博爱的情怀,无论是依拉草原还是梅里雪山,在殿文的笔下都是具有生命的,殿文不愿看到人类纷繁的脚步踏醒她们宁静而美丽的梦。
殿文从乡村来到城市,喜欢用一个乡下人的眼光来打量城市的一切,例如:“宽大的西长安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像风中的某种生命,在从西边射下来的阳光中,忽闪一下又过去一茬,忽闪一下又过去一茬。我觉得这些忽闪忽闪的亮光很美丽,很让人心动,就痴迷地,像欣赏夜晚星空里的某些星星一样,尽情地欣赏着。”(《父亲进京散记》)在这里,他能把街上的车流想象成天上的星星。这种神奇的遐思也许只有殿文这样经历的人才能想得出。同时,身在都市的殿文,又用一种游离的眼光来捕捉当下乡村的一切,《像大地一样》中的不少作品,描写的大多是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人和事。殿文用一种纯净灵秀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调,诉说着人的质朴与本真,并发出对生命的终极感喟,意欲诠释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舍的深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