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佩甫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佩甫先后出版了8部长篇小说、7部中短篇小说集,创作了6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近年来,他一直在城乡之间奔波,为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做着准备。日前,在中国作协全委会和河南省文学创作会议上,李佩甫先后作了《文学的标尺》的发言,谈了他对文学创作上的一些阶段性的思考和困惑。
1
文学正在“垃圾化”
李佩甫说:不管目前有多少问题,我仍然坚持认为,当前是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但是,我们的文学,一个作为国民精神生活标尺的文学,正在一日一日地边缘化、通俗化,甚至是垃圾化。就我们河南来说,一年创作、出版文学作品至少200部、集以上,就全国来说那就更多了,可以说是堆积如山。可真正能对国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却很少很少。现在一切领域都以gdp为衡量标准,而文学恰恰是不能“gdp”的,如果完全用gdp来衡量的话,中国已经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那么中国文学已经是世界第一的产量大国了。
李佩甫说:文学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不能“gdp化”,原因我就不多说了。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丧失,文学作品艺术品质低劣化的倾向,正是导致文学走向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更让人惭愧的是,文学语言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我们丢失了时代的语言,我们无话可说。我们浮躁,我们迷失,我们也想挣钱,全国人民都在为“人民币”奋斗,挣扎。那么,挣钱是为了什么?我们快乐吗?这说明中国已进入了“精神疾病”的高发期,而我们的文学却处于半失语状态……
2
作家遭遇“瓶颈期”
李佩甫说:我们虽然出现了一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客观地说,纯中国文体、汉语文本还未在世界上确立应有的位置。去年年底,中国作协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在郑州联合举办了以“坚守与突破”为题的“中原作家群”论坛,提出了“再出发”的命题。可我们怎么出发?向哪里出发?
李佩甫说:坚守,是文学的品格和态度;创新,是文学的精神和方向。我个人认为,也可能是我的误解,中国作家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后出生的一批作家,现在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瓶颈期”。在单一的年代里,我们渴望多元;在如今多元化的年代里,我们又渴望纯粹。纯粹容易导致极端,丰富又会导致混乱。这是一个悖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沙盘。作家面对急剧变化中的社会生活,我们思考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当一个民族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思维语言先导的时候,是很悲哀也是很痛苦的……
3
文学已经被“淹没”
李佩甫说: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网络化、商品化时期,也是全民写作的时期。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文学的多元形态。多元化是好事,全民写作本来也是好事。但是,文学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水准和品格,失去了应有的境界和探索精神,失去了文学语言应有的思想性和想象力,其结果必然是庸俗化的泛滥。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我想说的是,文学本应是先导,是“麦田的守望者”,可现在文学已被急剧变化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淹没了。我还想说,如果我们的文学创作落后于时代,生活比文学更精彩,那么,作家就成了以重复描摹现实生活、贩卖低劣商品的“故事员”。我们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