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三题
刘彬荣
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一个爱国的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他在“五四”初即开始写作新诗,1922年以后转向创作散文。他的成就和影响主要是在散文方面,是我国现代文史上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
关于朱自清散文的内容
朱自清的散文从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地或侧面地反映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主要作品有:《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年),以“三一八”斗争亲身经历者、现场目击者的身份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军阀的残暴行为。这篇文章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取材于同一事件。《白种人——上帝的骄子!》(1925年),记述作者有一次在上海坐电车时,竟遭到一个西洋小孩的白眼,通过生活中的这件小事,揭示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半殖民地人民所受到的压迫、歧视和屈辱。从中看到了近百年来“一部中国的外交史”,表现了作者爱国的民族自尊心。《生命的价格——七毛钱》(1924年),写一个失去父母的五岁女孩子,被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给了人家,作品提出了“这是谁之罪”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者的真挚同情和对人身买卖现象的强烈不满。《航船中的文明》,以旅途中的所见,对当时坐船必须“男女分座”这种封建式的文明作了尖锐的讽刺。这些文章,表现了“五卅”前后革命渐趋高涨的年代里,作者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激情。不过,这类战斗性较强的作品,在朱自清的创作中所占的数量不太多。
代表朱自清散文较高艺术成就、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另一类侧重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这类作品既有记人叙事的,也有描写景物的。记人叙事的,有《背影》《给亡妇》《儿女》等。《背影》以朴实真切的记叙,真挚蕴藉的抒情,清淡的笔墨,表现了父子之间的至情。《给亡妇》抒写作者对去世的妻子长远的思念,倾诉了他对亡妇珍贵的感情。《儿女》生动有趣地记叙了作者一群儿女的可爱、淘气以及他对儿女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的内疚。这些作品,感情非常深沉,使人读后回肠荡气,为之动容。写景的名篇,有《荷塘月色》《春》《绿》(《温州的踪迹》二)等。《荷塘月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宛如一幅工笔画,从中寄寓了作者在革命低潮时期思想上的苦闷情绪。《绿》以生动丰富的想象描写梅雨潭水的神气与可爱。《春》则以热烈明快的笔调,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写景散文,对景物的描写细腻逼真,形象飞动,具有绵密的深厚的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何看待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思想性
朱自清散文中抒发个人情怀的这类作品,其艺术价值显而易见,它的思想内容是否也值得肯定呢?不错,朱自清的这类抒情散文没有能够象他的另一类散文那样直接地反映当时重大的社会生活,所表现的感情天地也不够开阔,但从中随处可以倾听到当时作为诚实、正直、追求光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帝、官、封三座大山的重压而发出的呻吟,因而仍然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就以反映“家务事,儿女情”的几篇作品来说,《背影》中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到处奔波,表现了旧中国小资产阶级那种伤感的心里和当时灰暗的世态。《给亡妇》中的妻子因沉重的家务负担而劳累得生了肺病,可是得不到应有的休息与治疗,终于死去。《儿女》中的一群幼小的儿女们因为作者要外出就业,有的便不得不撇扬州老家,深受长期离别之苦。在那黑暗的岁月里,作者和父亲、妻子、儿女之间,“只为家贫成聚散”,他们的脉脉温情当中饱含着辛酸的滋味,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情态,至于写景的名篇,《荷塘月色》除了景物描写的成功以外,也透露出处在白色恐怖下的知识分子苦闷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春》所表现的春天的美好和无限的活力,更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感情。因此,对朱自清的这类抒情散文,既要看到它思想内容上的局限性,又要看到它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一面。正如冯雪峰在《悼朱自清先生》一文所评价的那样:“他有对于弱小者深刻的爱,然而缺少猛烈的战斗性的爱;他是反抗黑暗和一切旧的不合理现象的,然而缺少在我们时代所不可少的所谓伟大的憎;他是向往和赞美青春的,但在他的作品上和性格上,革命的青春的烈火就似乎被压着而没有旺盛地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