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张爱玲研究

解读张爱玲(上)

收录:2011-8-20  作者:淳子  来源:百家讲坛-名家谈文学  点击:269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爱玲研究专题、或者淳子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8日 15:19

主讲人简介:淳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写有散文《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名人访谈》等作品。1993年开始阅读和研究张爱玲,并写作出版了散文体学术专著《张爱玲地图》。

内容简介: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是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张爱玲出生在这一栋房子里面,并且也是在这一栋房子里面长大的。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所以我们说张爱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经历是她创作的一个生命的原乡,是她的前生,她日后所有的书写其实都是为了宣泄恋父情结的得不到回报,都是对自己自恋的那种特殊人格的一种自我安慰。所以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全文)

我今天讲得,不仅是张爱玲地图,主要是张爱玲的一张生命的地图。我今天讲的主题那就是“花忆前生”,讲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以及和她作品之间的关系。花,就是这朵海上花:张爱玲;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经历。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解读张爱玲(上) 共有8页,您还有7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张爱玲(上)》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张爱玲(上)》点赞!
精彩图文
“大美无言”的美文经典——新论《背影》创作的美学原则
“大美无言”…
忆黄河清
忆黄河清
鲁迅的他山之石——破解鲁迅剪报本《小说译丛》
鲁迅的他山之…
胡适的失察——从胡适致吴奔星的一封信说起
胡适的失察—…
泥土之子,诗界标杆——论臧克家的诗
泥土之子,诗…
这才是一等一的大诗人大手笔——毛泽东诗词的三个艺术特点
这才是一等一…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