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现代文学[专题]张爱玲研究

解读张爱玲(下)

收录:2011-8-20  作者:淳子  来源:百家讲坛-名家谈文学  点击:266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张爱玲研究专题、或者淳子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28日 15:22

主讲人简介: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写有散文《白天睡觉的女人》、《上海闲女》、《名人访谈》等作品。1993年开始阅读和研究张爱玲,并写作出版了散文体学术专著《张爱玲地图》。

内容简介: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她的自恋情结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地反复咀嚼、吞吐、涂写,利用她自己这个前生的。张爱玲在23岁时候写的一部小说《心经》。《心经》里面也是一个女孩子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在《心经》这部小说里面,张爱玲利用主人公这个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断地去诱惑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大胆地接受她的爱,但是当父亲不能接受她的爱的时候,张爱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说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毁灭。后来张爱玲把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织在一起同样涂写在一部《茉莉香片》里,所以这两部作品非常集中地表现了张爱玲的这种恋父不成,往内心退缩,成为一个自恋的、自我疏离的创作心理机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她的这种恋父的情结对她一生的影响。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汉奸胡兰成。当时张爱玲认识这个汉奸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其实还是有婚约在身的,那个时候张爱玲是23岁,胡兰成是38岁,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而张爱玲渴望在胡兰成身上得到父爱,而胡兰成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他没有父爱的情怀,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张爱玲悲剧的人生,所以我们说悲凉、苍凉、残酷是张爱玲生命的底色,也是从头到尾她作品的底色。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因为她没有办法和胡兰成好下去,她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她到美国以后,她就在美国文艺营里面认识了赖雅,张爱玲遇到赖雅的时候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像这样永远走不脱自己恋父情结的女人,她总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当她到中年的时候,她只能爱上老年男人。所以由于张爱玲的这种没有办法摆脱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种诡异的令后人不断地去改编的那些经典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的,凄惨的人生。

(全文)

我们接下来就要从张爱玲的作品里面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她的自恋情结,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地反复咀嚼、吞吐、涂写,利用她自己这个前生的。

我们现在看的这部影片的片断,是源自于《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的编剧是台湾的女作家三毛,三毛她自己也是一个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情结的一个女性作家,所以当她在演化张爱玲身世的时候,她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张爱玲的生命和创作之间的一个纠缠和包容的关系,那就是张爱玲如何地利用自己的前生来进行涂抹和书写的。

我们看到张爱玲被关押在房间里面,她不断地在念书,所有的这种镜头都是在文学上、在心理学上面具有象征意义的,像这种发了疯一样的那种状态其实都是一个自恋人格在失去爱,在感到抛弃时候的一种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从张爱玲的性格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张爱玲性格的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沉默不说话,按照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学的回忆,张爱玲是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人,这种安静用文学语言来说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静,但是用上海人的话来说没有办法形容,只能说她是安静得不得了,白是白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去形容她的安静,去形容她的那种白。就是这样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白得不得了的一个女孩子,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背叛以后,她的那种要死要活,她就恨不得自己也死掉,恨不得把继母也杀死,这种人格都是那种极端自恋的人格表现,都是处于那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以后会有的那种情形,她当时就觉得宁可自己就这样死去。她每天坐在那里,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大概生了有半年之久,她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有的时候听到木匠在外面敲钉子,她就好像觉得这是在敲棺材的声音。

解读张爱玲(下) 共有8页,您还有7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张爱玲(下)》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解读张爱玲(下)》点赞!
精彩图文
宿命里的悲凉——说说《蚤满华袍:张爱玲的后半生》
宿命里的悲凉…
“大美无言”的美文经典——新论《背影》创作的美学原则
“大美无言”…
忆黄河清
忆黄河清
鲁迅的他山之石——破解鲁迅剪报本《小说译丛》
鲁迅的他山之…
胡适的失察——从胡适致吴奔星的一封信说起
胡适的失察—…
泥土之子,诗界标杆——论臧克家的诗
泥土之子,诗…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