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文学归潜——兼谈文学研究的沉潜

收录:2008-8-13  作者:栾栋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816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栾栋评论集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文学,古代泛指诗性智慧,才情文思,或文献典制。今之文学含义取自西方,主要指有关审美想象和诗意才情所创造的文字性门类,或者说借助文字进行审美想象和创造的艺术活动。中西方在文学的定义问题上藉才情以冥会,凭诗意而暗合,都切入了才情文思秀出的基本精神。

古今中外的文学活动一味地在秀出在凸显,但是很少有人思索文学的归潜问题。这里说的归潜不是指宇宙万物的终极虚无——即不是哲学上所说的归因空无,也不是指天地众相的必然物化——即不是伦理学上所说的有死速朽,而是指文学在人类生存智慧意义上的文明通化。前二者是阴暗的或曰错误的,错在思维方法上堕入了恶的无限性;后一种是健康的或曰爱生的,爱在向死而生,为生而死,善死善生,能通能化。近代以来的文学及其研究无不是在“秀”字上作文章,而文学的归潜问题却成了一个忌讳的话题。

我所说的文学归潜包括三个方面:文学研究期待本真的隐秀,酝酿疆域的启蔽,呼唤文史的归藏。

一、新世纪文学研究期待本真的隐秀。这是文学归潜的前提和基础。有三点值得我们思考:

1、文学的本真需要隐秀。文学的本真是非文学。文学的本真是文学的本然,它和文学的本质并不相同。文学的本质是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文学的本真则是文学的非本质。本真不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本然有他”,“本根在界”,“本相非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别林斯基、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角度说明过同样的道理。20世纪中西方关于文学主体、本体、自律等向度的开掘自有其历史价值,但是刻意维护的恰恰是文学的本质,而非文学的本真;着力宣传的是文学的一枝独秀,而非文学的“深文隐蔚”;反复论证的是文学的自给自足,而非文学的自我非我;全面肯定的是文学的自成一体,而非文学的自我否定。这样一来,文学研究成了文学“天然合理”论的同义语,片面放大了文学包括文学研究自足性和抗争社会非正义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作为批判者和作为批判武器并不能代替自我批判的事实。我们所说的自我批判,就是隐秀之自觉自修。

2、文学的华采需要隐秀。文学本身就是华过其实的人文风貌,在苦难岁月她常常是弥足珍贵的不平则鸣,是人类苦闷的象征,而在承平年代则往往是养活才子佳人的“聊斋”,充其量是叮咬社会这头大动物的“牛虻”。在生活相对安逸物质供应丰裕的历史时期,文学及其研究也出一些好产品,但是陈陈相因的重复和矫揉造作的文本也为数不少。尤其在国家和社会文教机构包养数量庞大的文化大军之时,资源浪费和文化垃圾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公害。隐文学之秀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学隐秀之自裁。

3、文学的教育需要隐秀。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和弘扬祖国文学遗产,增进国民在文学本真方面的修养。钻仰文学之秀出和凸显是学习是弘扬,探究文学之蕴藉、含蓄也是学习是弘扬。长期以来,我们阐扬的只是文学竞秀的一面,而忽视了文学隐秀的一面。我们教学生文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让他们能诗文,善小说,文采飞扬,风流倜傥。这些气质当然有其优长,但是有才气而不张扬,能内秀而尚厚重,尤其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品格。青少年最易受文学轻举和张扬特性的熏染,当今高校一面倒的“文学秀”教育更助长了片面的文秀特点。文学隐秀教学势在必行,文学厚道涵养刻不容缓。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陆侃如、冯沅君等先生曾就此倾向发出过矫正性的忠告,他们反复强调说大学中文系主要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而是要培养风骨质实的文化人,培养功底深厚的学术人才。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高校尤其值得提倡。

文学归潜——兼谈文学研究的沉潜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归潜——兼谈文学研究的沉潜》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文学归潜——兼谈文学研究的沉潜》点赞!
精彩图文
文学话语的文学性
文学话语的文…
中国人当敬畏什么——由祭孔想到的
中国人当敬畏…
《少年人文读本》:有深度的对话
《少年人文读…
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
论老子“和谐…
给朱丽叶的信
给朱丽叶的信…
叶蓬:对京剧不知疲倦的爱(足音)
叶蓬:对京剧…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