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理论评论文化综合

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

收录:2008-8-12  作者:朱立元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3523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朱立元评论集  

运用”12。“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从文化研究理论中得到启发,并以此作为改造文艺学的主要武器和方法。我们认为,有批判地借鉴、吸收文化研究的某些思路、视角、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和合理成果,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文学也是一种文化的现象和存在,至少应当承认文学有作为文化形态存在这一个层面,引进文化研究视角,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在全球化语境中,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的条件下,尤其必要。

第二,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时,它很少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多个学科的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层面、多个向度来考察和审视对象,这样就能够在总体上比较完整地把握对象。这无疑对文艺学有重要启示。

第三,文化研究关注的许多与文学关系密切的重要社会文化课题,我们文艺学过去却很少注意。如权力、性别、种族及族群等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当代文学的现实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艺学完全有必要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第四,文化研究对我们文艺学最直接、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几乎可以说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课题,其延续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长期以来,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部分的通俗文学被我们忽视、轻视甚至漠视。我以为,文艺学应当大力加强对通俗文学的研究,而在这方面,文化研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的研究工作是富有成果的,是建设性的,对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有意义的。但对他们有些主要看法我们仍然难以苟同,下面拟提出若干商榷意见。二

首先是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的基本估计问题。

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性质、程度以及具体表现等问题的认识,离不开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的基本估计与判断。“日常生活审美化”论者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危机的反思,就是从80年代新时期文学自主性观念的形成到90年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冲破自主性枷锁的过程来推导出文艺学的学科危机的。他们虽然对80年代新时期文学自主性观念的提出作了局部、有限的肯定,说“这种自主性诉求在当时的语境中却正好是知识分子介入社会文化与政治问题的正当性所在”,因为其“批判矛头”“对准了统治中国文艺学美学近半个世纪之久的革命功利主义”的极左意识形态,所以它“在80年代曾经具有不可否定的进步意义与创新意义”。但是,他们认为,90年代以后,“这种本质主义的文艺学”或自主性的“主导模式”“妨碍了美学、文艺学及时关注与回应当下日新月异的文艺/文化活动的变化,尤其是文化与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泛文艺/审美现象”,“还导致美学、文艺学在研究对象上作茧自缚,拒绝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与文化现象”13。他们认为,这也正是当前文艺学的根本危机所在。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说法是,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文艺学的范式由社会历史批评等外部批评向文学本体或内部研究”转变,形成了以“审美性”为“文学本体”的“文本中心论范式”;他们肯定当时这种范式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肯定“在中国,对于文学本体的追寻,至今具有其历史合理性”,“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然而,“进

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 共有12页,您还有9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3/12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热门理论专题
理论评论
名家评论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