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美在意象”的理论是错误的,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从吕荧“接着讲”。吕荧的美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进一步发展吕荧的美学思想,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做到:一、从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上确定审美价值,以便使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真正奠基在自己坚实稳固的客观基础之上;二、立足实践论,但要从实践与人本质的联系上确定审美实践,从而使审美价值获得具体和深入理解;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辩证统一关系上确定审美欣赏的特殊本质;四、以审美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
[关键词] 美 意象 审美价值 审美实践 审美欣赏
一、“美在意象”理论绝非什么科学理论
如何理解美,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北大教授叶朗在《从朱光潜“接着讲”》(《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5期。)一文中,根据哲学家冯友兰“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法,通过以“意象”概念重新解读朱光潜等的美学思想,认为朱光潜等“美在意象”的看法是正确的,因而坚称建立中国当代美学体系,应以朱光潜的“美在意象”为基础,从朱光潜“接着讲”。然而,“美在意象”的看法真的如叶朗所大笔确认的,它从根本上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因而应该成为我们建构中国当代美学体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意象本身存在一个美、丑问题,因而“美在意象”还并没有参透美的本质。
何为意象?在朱光潜那里,所谓意象,始叫“特殊形象”,“完整的形象”,后称“物的形象”、“物乙”等等。它是客观反映为主观的东西,现实见之于意识的东西。他说:“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的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①因而,这意象,就只能是一种意识现象,而非客观现象;是一种心理事实,而非现实事实。叶朗讲:“西方美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趋势,在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中的反映,就是把审美对象从实在物转向意象。”②叶朗相对“实在物”而言“意象”,可见他也是把“意象”作为一种主观现象、心理事实来加以把握和确认的。把朱光潜提出的“意象”作为一种观念的东西来对待和指认,看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既然意象是一种观念的东西,是一种主观现象,心理事实,那么,意象本身也必然存在一个美、丑问题,也就是说,有审美意象,也有审丑意象,或叫非审美意象。比如,同样是作为物的蔷薇,有人认为,这是刺里有蔷薇,“刺里有蔷薇”这种“物的形象”包含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的情趣或意蕴,它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应是毋庸置疑的;而有人则认为,这是蔷薇里有刺,“蔷薇里有刺”这种“物的形象”蕴含的却是另外一种消极、颓丧、悲观的思想或情韵,这就不能说还是一种审美意象,而不是审丑意象了。再比如,同样一个墨痕,有人认为那是一朵花,花是生活美好、祥和、幸福的象征,花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当然是审美意象了,我们常说热爱花,喜欢花,就很说明问题;而有人却认为那是一个鬼,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谁都知道是指一种非常可怕、令人恐惧的东西,鬼在这里作为墨痕的意象,就不能说还是一种审美意象了,我们没有听说有什么人如何热爱鬼和喜欢鬼。叶朗也讲:“中国人欣赏兰花,从兰花中感受到丰富的意蕴,而外国人对兰花可能不欣赏,至少不能象中国人感受到这么丰富的意蕴。”③这不也是说,兰花在中国人那里,可以、能够产生审美意象,而在外国人那里就不一定了吗?“外国人对兰花可能不欣赏”,还怎么可能产生那种令人神往、动人心魄的审美意象而不是非审美意象呢?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里这样描写三仙姑:“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驴粪蛋上下了霜”,使人感到好笑,感到丑,这不还是一种审丑意象吗?人的意象本身具有一种美、丑问题,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