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健全的社会而言,电视革命乃至新闻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让受众满意了、让市场满意了,让政府满意了,是否就意味着,这样的新闻实践能够成为新闻改革的典范?美国传播学者班尼特说:“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信息体系的前景就是更加公共化、信息更具分析性、更有历史深度、更有批判性、更能反映问题。在这样的信息条件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能更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解决。”[13]如果新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谋求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话,那么,民生新闻报道的琐屑化、娱乐化、情感化、片段化、个人化等等种种趋向令人担忧,尤其是当它作为市场的成功者,却以“民生”的名义出现并深受追捧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电视的“革命”不过是一个由电视新闻实践者、观察者和研究者、主流意识形态在既有的新闻规制下共同制造出来的幻象而已!
[注释]
[1]这一看法并非笔者一己之见。李良荣在《当前我国新闻改革的三大难题和路径选择》(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2004-1-6)中说:“象我们南京的电视新闻,最红的‘南京零距离’,这是什么节目啊?讲好听一点,‘零距离’是市民新闻,讲低一点叫市井新闻,市井无赖,打架啦吵架啦,不付钱啦,夏天人们脱衣服啦,那就是这些东西……现在全国都是‘零距离’。”
[2]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南京,《视听界》,2004年第1期。
[2]曹正文、张国瀛:《旧上海报刊史话》,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第68页。
[3]丁法章:《我当晚报老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4]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页。
[6]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革》,北京,《新闻传播与研究》,1997年第3期。
[7]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
[8]相关文章参见张恩超:《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广州,《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朱菁、江藜藜:《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价值理念的提升》,浙江,《新闻实践》,2005年第2期; 赵虎、王欣:《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武汉,《新闻前哨》2005年第7期。
[9]关于公共新闻介绍,参见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北京,《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1期。
[10]李良荣认为,应该把大众传媒一分为三:一类是政治型媒体;二类是事业性单位;三类是纯粹经营性企业单位。新闻媒体要一份为二,一类以市民新闻为主,一类以时政新闻为主。参见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上海,《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