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弹性是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的重塑性,文化融合需要媒介组织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与适应性,因此,企业文化弹性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起到黏和剂的作用。
其次是进程规制。媒介融合代表了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主流趋势,但其并非是同一媒体市场上所有媒体的最佳策略,具体的媒介融合的方式也需要媒介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与产业环境进行评估与决策选择。战略弹性的进程规制体现在媒介组织进行战略认知、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三个阶段对各形态媒介技术、条件等新知识的整合。
在战略认知阶段,由于媒介融合变革的诱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媒介组织的能力弹性将发挥整合资源的主导性,具有能力弹性的组织能主动鉴别、分析和预测媒介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受众环境的变化,能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准确地选择与评估媒介战略与整合方式。比如,传统媒体正是感受到来白于新兴媒体的竞争压力,才重新评测自身的优劣势,选择与新兴媒体的战略整合;
在媒介战略的制定阶段,媒介组织中的结构弹性、文化弹性与技术弹性将合力以战略形成的方式整合媒介内部融合所带来的新知识,结构弹性、文化弹性与技术弹性围绕整合的媒介产品的生产、营销而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过程中,资源弹性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媒介企业固有资源将改变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利用模式,与媒介整合战略相协调一致。 三、增强媒介战略弹性,促进媒介融合的途径
媒介融合背景下。可以通过增强媒介组织资源弹性与协调弹性来增强媒介组织的战略弹性。
1 增强媒介融合中的组织资源弹性
(1)培养复合型与学习型的媒介人才,增强媒介组织人力资源弹性。
对于战略更新期的媒介组织来说,业务培训只能解决技能层面的人力资源转换,而最终影响人力资源转换时间与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弹性,即组织内媒介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能力。
弹性人才资源首先具有复合纵深的知识结构。内化的知识体系最容易进行资源的转换。在媒介融合时期,对于媒介管理者而言,它表现为对不同媒介传播特点与传播效果的把握,对于记者来说,表现为多种技术工具的综合性的运用。“背囊记者”的出现即是体现了媒介融合时期对多媒体记者的需求。“背囊记者”的特点是能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还能为网络提供报道素材。如《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背囊记者就是由传统记者转换而来,能进行全媒体采访,外出采访时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录音笔等设备,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滚动报道。
其次是敏感度。敏感度是建立在内在知识体系基础上的一种应变能力与辨别能力。他包括了对媒介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判断与取向的敏感度以及对受众市场的敏感度。比如《成都商报》曾在西部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中储备了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的传媒人才,在2006年成立的成都传媒集团中,《成都商报》作为集团的成员之一,其人力资源得以在集团内部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形态间流动与调配。
(2)优化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体系,增强媒介组织新闻资源弹性。